淮海战役:一个人的“神仙仗”——读张雄文《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有感 郑石隐 将时光退回至62年前,如果没有粟裕,淮海战役会怎么打? 只是历史没有假设。1948年11月-1949年1月,淮海战役这幕活剧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袤大地上演。尽管我们已经在电影《大决战》第二部和中学历史课本中对它已有所了解,但那并不是客观的全部。 无疑,作为上世纪发生在中国,事关中国政局走向的南线大决战,仅仅一部恢弘的电影,或者教科书式的简短叙述,是远远不够的。它们缺乏真正的点睛之笔,即人类历史上任何一场精彩战役都不可或缺的核心灵魂人物。 这也就好比没有三国周郎就无法谈及赤壁之战,或者是没有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便难以叙述完整诺曼底登陆一般。对于三大战役中承担着承上(辽沈战役)启下(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作用,可谓一战定江山的淮海战役,当撇开历史迷雾,从故纸堆中仔细找寻,我们会发现,它的背后,更是一个人的“神仙仗”。 这个人便是当年的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 翻开这部62年后姗姗来迟的《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粟裕这一淮海战役真正的灵魂人物,其谋无遗算的大将风度才第一次跃然于纸上,而中国共产党军队为何在短短三年之内便以少胜多,赢得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谜团,才有了进一步的精准解释。 没有粟裕,便不会有包括全歼张灵甫全副美式装备整编74师在内的华东战场七战七捷、宿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的辉煌胜利与华东野战军取得位居四大野战军之首的战绩;没有粟裕对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部署战略行动的三次力谏直陈,就不会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失利后整个中原战局的彻底改变,淮海战役便只能是空谈;当然,没有最高统帅毛泽东的虚怀若谷,诚恳纳谏,也不会有粟裕在淮海战场上的气吞万里如虎。 就内容而言,继张雄文的前两部粟裕系列作品(《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名将粟裕珍闻录》)之后,作为第三部的《毛泽东粟裕与淮海战役》一书,突破性地将淮海战役还原到“人”的角度来描写,便已是相当不易。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军旅著作中最值得称道的突破,而当我们能够真正从人的角度面对历史,历史才会给我们一个完整、真实的说法。对淮海战役而言,便是阐释了到底谁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主要指挥员的问题。 这部书的写法,也颇值得称道。换一种角度来看,它是一篇长篇新闻报道作品,因为它具备了优质新闻报道的几乎所有优点——文笔简洁而有力度且清晰明了,叙述推进错落有致又不乏细节点睛之笔,案头工作极其扎实,进而资料翔实言之有物言必有据。 其实,在这部作品之前,类似的写实笔法已在国内出现,精彩的也不是孤例,比如余戈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或者王外马甲的《战场上的蒲公英》。但与这些描写局部战场的作品相比,作为更为宏大和更为关键的决定性战役淮海战役,作者张雄文能从一个指挥官军事战略思想的延展和行动入手来写,又由于它题材的特殊性和对“人”的还原,它便更具备国内军事作品里程碑式的意义。 它甚至可以拿来与二战时期天才记者科尼利厄斯·瑞恩所写的《最长的一天》、《遥远的桥》和《最后一役》二战系列特稿作品比肩。可以让读者从早上读到下午,一口气读完。相比于瑞恩西文手法的特稿细节描写,作者在细节与宏大叙事上更略胜一筹。
淮海战役:一个人的“神仙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