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联至今无人对》等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它用词精炼,上下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格律严谨,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如果有人出了上联而下联无人能答对者,则被称为“绝对”。
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博览群书,才智过人,还做了不少名联,可也有马失前蹄的憾事。据传,苏东坡在杭州任官时,一次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请他登舟游览西湖,吟诗作对。此时,船上有一歌女提着一把锡壶走到苏东坡面前斟酒,不慎将壶掉到了湖中。当即有一文人出了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听罢上联,满船人喝彩叫绝,而无人应对,大家看看苏公,苏东坡左思右想,也对不出来。从此,这句上联就成了千古绝对。
明代神童解缙,洪武进士,工于联语,尤其擅长谐联。还在他年轻时,曾在乡试中中了头名(解元),故人称他为“解解元”。某日,解缙外出游玩,因天热口干,他向一位相识的老者讨水喝。老人为他煮了茶,在端茶时作了一上联求对:“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解缙张口欲对,却顿感为难,难就难在那三个“解解解”上。头一个“解”作动词用,是“解渴”之“解”;第二个“解”是解缙的姓氏;末一个“解”是“解元”之“解”,是个称谓。解缙绞尽脑汁,终是未能对出。时至今日此上联仍是一个“绝对”。
近代,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胜利果实却被军阀政客窃取,八年内
“民国”政府总统五易其人。当时有人撰一上联嘲讽:“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乍看字面意思,是说地形由高而低、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现象,实则以民国政府五任总统的籍贯指代人名,讽喻政治腐败黑暗而每况愈下。这五任总统依次是“山”即孙中山,广东香山人;“城”即袁世凯,河南项城人;“陂”即黎元洪,湖北黄陂人;“河”即冯国璋,河北河间县人;“海”即徐世昌,江苏东海县人。此上联出至今,一直没有人能对得出下联来。
“半”字哲学
□袁跃兴
看古书,清代文学家屠隆《娑罗馆清言》说:“楼前桐叶,散为一院清阴;枕上鸟声,唤起半窗红日。”这个“半”字,可以说是颇堪玩味,让人颇生感慨,体现了这位作家鲜活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意识。
在传统的中国文人中,也是常常以这样的一个“半”的视角,去观照世情风俗,人生百态,因此形成了中国人的“半”字哲学。
“半”的生存哲学,在中国传统文人那里,成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处世行为方式。林语堂就主张“半半哲学”的人生。“所以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穷不至于穷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可以完全不做事,或是可以称心如意地资助朋友,锦琴也会弹弹,可是不是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很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处于这样一种生活中的人,一定会减少些虚无缥缈的目标不能实现的痛苦,从而获得快乐、幸福、自由的人生。
“半”字哲学的精髓就在于它对欲望合理性的控制,而现代人之所以生活问题多多,没有处理好泛滥的欲望,是一个关键。
不工作一定不快乐
□许锋
有人说,有充足的时间用来休闲、懒散地待着和有创造力地思考,会比多工作两三个小时更能帮助你多赚点钱。努力工作是创造力的大敌,你越是沉迷于努力工作,就越缺乏创造力。
这话说得或许有点对。但是我不能,因为要按时去上班,
《奇联至今无人对》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