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临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定都临安——杭州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吴越国曾以此为国都,宋室南迁,又建行都,称为临安。历史事件:宋朝第八个皇帝徽宗赵佶于公元1125年金人进逼汴京之际仓皇传位于皇太子赵桓,翌年改元靖康,徽宗南奔,赵桓成为历史上的钦宗。一年多后,钦宗做皇帝被金人掳去,终身监禁达三十年之久。其实徽宗也未漏网。1126年,也是靖康元年,钦宗搜括开封市内的金银贡献于金军,承认割让北方太原等三镇,敌方后撤,京师解严,太上皇徽宗为群臣谏劝表示团结一致的局面下回汴京开封。不料朝庭尚在和战未决间金人卷土重来,这次他们不再与赵宋交涉,掳走皇上、太上皇、后妃、皇子、公主等三千多人北去,此后徽钦二宗先后死于五国城。只有在这纷乱期间徽宗之子钦宗之弟康王赵构能够举兵脱逃,在南京称帝,是为南宋的高宗。他即位未久也被金人追逐于江浙沿海一带,有一个时期亡命于海舟之上。后来总算定都于临安。经济条件:临安是全国的一大经济都会。由于当时商品经济颇为发达,临安城市非常繁荣。从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年)至度宗成淳年间(1265年)这一百年左右,临安府属钱塘及仁和两赤县城市人口增长两倍的这一事实,即足以概见临安城市发展的情况。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规划工作的变革,南宋临安城市规划正承担了这一大变革的历史任务。一、南宋以前的杭州(一)建城历史概况在古代,西湖还没有形成,现今的杭州市区乃是个三面环山,呈马蹄状的浅海湾。大约四千年前,居民聚居在今杭州城老和山麓西北直至余杭县良渚一带地域内。后经一段较长时间,人们逐渐向东南方向发展,迁徒到灵隐山下。据文献记载,最早的钱塘县治便在这个地方。西汉初,钱塘县治仍旧在此。东汉华信筑防海塘后,西湖才形成。约在东汉中叶,钱塘县治又由灵隐山下移至宝石山东。这是今杭州城范围内建城之始,但局限于西北一隅,且规模颇为狭小。以后由于地理上的变化,海湾淤积不断扩大,钱塘江河道也有变动,加之六朝以来的开发经营,钱塘江西岸日渐繁荣起来。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将州治迁到柳浦以西,凤凰山以东。由杨素主持营建杭州城,城周围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现在杭州市区范围内首次出现的一座颇具规模的城。唐代城址无变化。吴越王钱镠,以杭州为都,就唐城加以扩建。经过三次筑城,子城外又有内城和罗城。罗城周围达七十里,较之隋城几扩展了近一倍。除西面濒湖无法发展外,其余三面都扩展了,尤其东南两面扩展较多。北宋大抵仍承吴越之旧,不过吴越内城已拆除,即以罗城为城,但北垣局部可能稍许南移,例如吴越的北关门即稍移西南,改名余杭门。因内城既拆,已不存在三重城的格局了。西湖►临安成城址变迁图(二)吴越时代的杭州——吴越对杭州建设的经营,不仅给南宋奠都开了先河,也为现代杭州城市准备了条件,所以吴越在杭州城市建设史上留下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五代梁龙德三年(923年),封钱镠为吴越国王,于是以杭州为都。传至第五代钱弘俶,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始放弃割据,归并于宋。在建吴越国以前,钱镠任唐镇海军节度使,即着手经营杭州。钱氏据杭达八十四年,对杭州城市建设曾作了不少建树。,城南依山,北为平原。城的四至是东濒盐桥河,西接西湖东岩,南依凤凰山。北抵钱塘门。南垣东段划吴山于城外,西段则包金地山(今之云居山)及万松岭于城中,北垣止于虎林山(今之祖山),山在钱塘门外。吴越时杭州有三重城,即子城(宫城),内城和罗城。内城仍承袭唐城规模,唐时城门有钱塘门、盐桥门、炭桥门及凤凰门。吴越又增辟朝天门,此门遗址即今之鼓楼。吴越于内城之外,加筑罗城,扩展了城址,致杭城规模竟达周长70里。吴越除增筑罗城外并扩建了子城。皇城城墙历尽沧桑皇城城墙遗址——据史料记载,杭州的筑城史始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周围三十六里九十步,后来,钱鏐扩充为七十余里,北宋时沿其旧。临安城包括宫城和外城,考古人员发现的城墙,即是外城的城墙。它平面似长方形,南跨吴山,北到武林门,东南靠钱塘江,西临西湖,南北长约十四里,东西宽约五里。与现在的杭州城相比,当年的这座都城实在不算大。(1)筑防海塘钱塘江潮对杭州城为患甚大,自汉以来,修筑海塘防潮冲击,成了历代杭州水利建设的一件大事。梁开平四年(910年)八月,吴越王钱锣射潮筑塘,是杭城建设史上著名的故事。钱氏这次筑塘,捍卫了杭州东城,奠定了通江门及候潮门的城基。吴越各代非常重视海塘建设,从六和塔至艮山门沿江地带,都建了石堤,保护杭州城不受江潮冲击,也为杭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疏浚西湖唐李密引湖水入城,凿六井,解决城中居民饮水问题。自居易更利用湖水灌溉田亩,筑堤分隔江湖,。吴越治湖又有了新发展。除设“撩浅军”,专责除葑浚湖,又鉴于城中诸河赖江水浸灌,常致淤塞,于是设龙山、浙
南宋临安0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