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孔子身平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山”(管畜牧)等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之仁”。“仁者爱人”包括反对“不教而杀”,主张“以礼教民”孔子注重社会伦理问题,把礼看成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他谴责破坏周礼的行为,对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极为愤慨,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汉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孔子的思想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季氏将伐颛臾解题:两个关键字将伐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春秋时期等级制度王(朝)诸侯(国)大夫(家)时代背景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三桓犯上”。鲁庄公有弟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方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孔子、冉有、季路、季氏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权臣家臣(学生)老师季氏冉有、季路孔子争权夺利礼治仁政课文朗读高一-“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季氏将伐颛臾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