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常识 1、每次拔罐可根据病情选拔1—5穴位。选穴时按经络循环部位及内联脏腑的理论,可前后、远近或上下相配合拔罐能提高疗效。 2、在皮肤上涂搽瀑布蛙剂,推动罐筒拔“走罐”它不仅对皮肤具有消毒、润滑作用,同时能治疗多种疾病。 3、结合针刺法治疗后,再拔罐治疗效果更好。 4、如果怕结合针刺法治疗,可以施用相应病症药液涂搽疼痛部位,再拔罐。如常见病痛可涂搽专用配制的瀑布蛙消毒活血通络搽剂后再拔罐疗效更佳。 5、用螺杆端头、花瓣螺母分别点压、按摩穴位时,引起刺激从而迅速解除病痛、紧张、疲劳以及由疾病引起的其它症状。 6、若皮肤干燥、皮肤松弛或毛发较多的部位,可在皮肤上(拔罐处)涂搽瀑布蛙搽剂,以达到密封效果。 7、“神罐”按内径尺寸分六种规格①φ70拔肌肉丰满处,如腹部、腰部;②φ55、φ40拔胸部、背部;③φ30、φ22拔颈、腿、胫部;④φ16拔小部位。 8、若拔罐时间超过说明书规定,而且吸力大的情况下,有人会起水泡,不要拍。如出现小水泡,不要动它,过几天自然会好,如出现大水泡,可用消毒后的针刺刺破放水液,再用龙胆紫或消炎药膏涂搽,过几天就会艰险。 9、华佗夹脊(夹脊穴)。每侧共17穴、左右共34穴。主治以下疾病:1—3夹脊穴,主治上肢疾病。 1—8夹脊穴,主治胸部疾病。 6—17夹脊穴,主治腹部疾病。 13—17夹脊穴,主治下肢疾病。“瀑布蛙”牌神罐,不用火、不用点。只要轻轻一拧,祛病痛、好轻松! 瀑布蛙牌神罐、搽剂及指导书,可根据用户需求,灵活订购! 常见病症与选穴 1、感冒:刮拔大椎(3)、大杼(4)、风门(5)、外关(36)、刮脊柱两测及前后胸发烧:加点拔曲池(39) 头痛:加点拔太阳(90)、合谷34、印堂(52) 鼻塞:加点穴迎香(57)、刮鼻梁骨两测恶心呕吐:加拔内关(83)、中脘(63)、胃俞(15) 2、支气管炎:拔刮中府(61)、天突(60)、膻中(62)、肺俞(7)、膏肓(8)、重刮大椎(3)、风门(5) 痰多:加拔丰隆(76) 咳嗽:加点穴太渊(82) 3、支气管哮喘:拔刮大椎(3)、身柱(6)、足三里(75)、膏肓(8)、孔最(85)、天突(60) 咳喘腹胀:加点拔阴陵泉(100)、三阴交(77) 4、高血压:刮拔大椎(3)、曲池(39)、人迎(58)、新设(2)、膏肓(8)、肝俞(12)、肩井(46) 头痛:加拔太阳(90)、点穴头维(91) 头晕:加点拔印堂(52)、点穴百会(48)、风池(1) 5、风湿性关节炎:拔肾俞(16)、心俞(9)、阿是穴(痛点) 颈部:加点刮风池(1)、拔大椎(3)、身柱(6)、刮拔颈夹脊。背部:加拔至阳(10)、委中(26)。腰部:加拔命门(17)、腰眼、昆仑(30)、委中(26) 骶髂关节:加拔小肠俞(20)、秩边(22)、环跳(32) 膝关节:加拔内外膝眼(74)、血海(72)、委中(26)、鹤顶(73)、阳陵泉(27)、足三里(75)、风市(24)。踝关节:加点拔昆仑(30)、太溪(101)、解溪(78)、足跟痛:加点拔水泉(102)、足三里(75)、太溪(101)。肩关节:加拔肩(42)、肩(43)、肩井(46)、肩中俞(47)、臂(40)、巨骨(44)。肘关节:加点拔曲池(39)、尺泽(86)、手三里(38)。腕关节:加点拔阳池(35)、外关(36)、内关(83) 6、胃炎:拔足三里(75)、中脘(63)、梁门(64)、胃俞(15)、脾俞(14)、带脉(99)、期门(97)、日月(98) 7、胃下垂:拔足三里(75)、中脘(63)、气海(68)、天枢(66)、梁门(64)、脾俞(14)、关元(70)。 8、胃肠炎:拔中脘(63)、神阙(65)、曲泽(87)、内关(83)、足三里(75)、带脉(99)、胃俞(15)。 9、肠炎:拔神阙(65)、气海(68)、天枢(66)、脾俞(14)、带脉(99)、大肠俞(18)。 10、落枕:刮拔压痛点、大椎(3)、肩中俞(47)、天(45)、肩井(46)。 11、颈椎综合症:刮颈夹脊(颈椎两侧)拔大椎(3)、新设(2)、压点痛、曲池(39)、点拔外关(36)、点刮风池。 12、腰椎增生:拔刮腰夹脊及压痛点、拔委中(26)、肾俞(16)、太溪(101)。 13、急性腰扭伤:刮拔委中(26)、承山(28)、压痛点、肾俞(16)、腰阳关(19)、点穴昆仑(30)。 14、慢性腰肌劳损:拔刮委中(26)、肾俞(16)、压痛点、腰眼。 15、坐骨神经痛:拔秩边(22)、环跳(32)、殷门(25)、委中(26)、承山(28)、腰3—5夹脊、阳陵泉(27)、点拔压痛点。 16、月经不调:拔气海(68)、关元(70)、血海(72)、天枢(66)、三阴交(77)、点穴太冲(79)。 17、痛经:拔气海(68
拔罐常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