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之死——浅谈关羽的性格弱点自《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了“神话”般的人物,对后世影响极大。《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忠义”的化身——关羽。关羽的“忠”和“义”历来被人们所崇拜,尤其在封建时代,他的“忠”“义”也被封建统治者宣扬。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忠者,指对君主、国家、民族忠诚,实质上就是爱国主义思想。义者,讲正义,请情义,指维护公正合理的事,指一种人间真情。在封建制时代,虽说具有不同的阶级内涵,但无论从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讲,它又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意义。放眼世界,每个国家不论在任何时候,作为百姓民众都应该爱国,忠于人民,忠于国家,这是无可厚非的。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中也说:“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赴忭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当然,我们还要注意到现代和当代社会中关羽的异化现象,人们通常在一些关帝庙见到的关公,非正史里的关羽,而是按照后世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理想观念重新塑造和组合的关公。这位另类关公,承载着现实人们的希望和寄托,成为千秋凛然的伟岸形象,被国内外的敬仰之士供奉着。西方社会的早期英雄形象大多是从古希腊神话中拉出来的,可我们中国人历来“不语怪力乱神”,故罕见神话人物,英雄形象只能在现实中找,然后加以精心改造。所以就有了“食神关公”、“财神关公”等等,关羽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也是可想而知了。因此这样一来,一些历史人物不得不“走样”,甚至面目全非。结果就成为了“神”和“圣”。我们说世人们崇拜的如此英雄也只是自己内心里理想化的英雄,并非《三国演义》和正史中真正的关羽,《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虽是勇敌万人、义贯千古的形象,但他也有阴暗面。我国有句成语说的好“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在《三国演义》中对于关羽形象的塑造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作者也根据正史和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有分寸的描写了他的缺点。而且他的这些缺点也是他致命的弱点。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描写关羽的大部分语言是写他的“忠义”和勇猛。在《三国演义》的一百二十回中大约有十八回是写关羽出生入死,忠肝义胆正面形象: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水淹七军。鲁迅曾说,在《三国演义》中“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然而细细品味这部作品,关羽的性格弱点也显而易见了。首先,有大勇无大谋。纵观关羽一生,其在军事作战中勇猛抗敌并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奠基蜀国大业当之无愧的功臣之一,然而却缺乏一位大将应有的智谋和韬略。其在军事战略思想上思路不清,头脑简单,尤其是一些细枝末节上,都说“细节决定成败”,他再细节上更是草率、莽撞,往往因小失大。在吴蜀联合抗魏时,孙权极力拉拢他,想结成吴蜀联盟,于是派遣使者为其子求取关羽之女,而关羽却没意识到这场联姻是孙权蓄意结盟的信号,也没有认真贯彻刘备吴蜀联盟拒的方针,反而怒曰“虎女焉能配犬子”,致使孙权大怒。这种“莽夫”之举最终导致自己在樊城受到孙、曹两兵夹击从而败走麦城。其次,心胸狭窄。《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这一特点在作品中的一些细微处得以体现。例如,刘备三顾茅庐接回孔明之后,“刘
浅谈关羽的性格弱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