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观后感_1南京南京观后感《南京!南京!》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影片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以下的观后感一起来了解这部影片以及这个屈辱的历史事件。黑暗蹂躏的世界,久经诀别的春天。——题记震撼,震撼,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期待已久的“陆川”新片《南京!南京!》终于搬上荧幕面向广大观众,其四年磨一剑的呕心力作是光芒尽露! 黑暗,带着毫不可抗拒的欺凌,对那些软弱的人们进行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那无数的冤魂再次高声呐喊:那久经诀别的春天何去何从? 是啊。春天何在,为何你们生活在凄冽的寒风之中,被似箭的冷风深深地伤害着,由此我知道你们痛恶这尸横遍野,满目凄凉的冬天,渴望绿意盎然的春天。 1937,血腥的1937,惨绝人寰的1937。在抗日战争初期,南京这一座历史古城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屠城。那一个个披着华丽衣着的魔鬼,举起机枪疯狂地扫射,人们成排成排地倒下,还有一些人在血泊中呻吟着,但却被日军挥舞的刺刀无情地刺碎堕落的心灵。日寇对中国人采用集体枪杀﹑活埋﹑焚烧等极为残忍的手段,对南京人民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南京南京》的镜头中,在国仇家恨面前,数千名中国人毅然走向了敌人的枪口,他们用血肉和不屈的意志表现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民族气节,即使他是一位不懂世事的小男孩,他也勇于扞卫民族尊严,他在弹如雨点的扫射中活了过来,这意识了春天的萌发或是寒风的突变的软弱。影片最后,他的笑容,他舒心的笑容,同时意识着中国将摆脱黑暗,迎接春天的到来。南京,南京,永不忘却;永不忘却,南京,“难京”。 1937年12月的南京,弥漫着一种颓败和绝望的气氛。在淞沪会战中冒死战斗的将士们,到了南京都成了胆小鬼,强大的日军磨灭了他们所有的反抗意志。宋希濂部挡在城门,却挡不住潮水一般的残兵败将。十几名日军在教堂发现了无数难民,其中还有大量的中国军人。日军恐惧的叫援兵,可中国人根本无意抵抗,麻木呆滞的举起了双手,日军的几声枪响就使他们彻底崩溃。远景中,孙中山的铜像被拉到。南京沦陷,30多万军民被惨遭屠杀,大量的女同胞被奸淫。影片以一张张南京老城的照片拉开序幕,在炮火轰鸣中城墙在扬起的尘土中坍塌,画面转接进城门内,守城的国民党三十六师的将士们用血肉之躯去阻止准备溃逃出城的国民党官兵展开一场肉搏,那悲壮的场面,震撼着观者的内心。影片中太多的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同时也感觉到了那种沉痛的心情压抑,从开始日军进入教堂,那些神清麻木、内心绝望国人纷纷举手投降,人人如同待杀的羔羊,没有反抗的意识,没有求活的举动,此时让人深刻感觉到失去国家保护的人民是最悲惨的人民。日军肆意屠杀中国人民的那一幕张狂残忍的画面让我有着义愤填膺的感觉,但是看着影片中那些麻木的看客,我无法描述此时此刻的情感和情绪,当影片中出现大量的中国人被强奸、活埋、烧死,我脑袋一片空白。生命在战争中是如此的弱小和不堪一击。生命在残酷的战争中没有了活力和色彩,我无法想象那些屠杀者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扭曲,面对着满城的废墟,面对着被蹂躏的成千上万的妇女,面对着遍地的死尸……却仍然继续着兽性的发泄,继续着暴行的肆虐。我想也许有些日军士兵也是出于无奈,因为身为军人的他们是在执行着日本帝国主义头子的野蛮政策,同样的他们也有爹娘和兄弟姐妹,所以当我看到角川的眼神和歇斯底里的呐喊,我猛
南京南京观后感 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