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妥协的多元“自由”——评《美国自由的故事》.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爱国志士刚离开自由女神的会议, 高高兴兴地回家来鞭打他的奴隶, 或向美貌的黑人情妇求爱, 在他女奴的怀抱中梦见自由。 19世纪的美国史学家在撰写美国历史中的“自由”时并不想讨论“自由”的歧义性和复杂性,他们笔下的“自由”像上帝一样具有万世不变的本质,在冥冥中指导美国沿着一条既定的“自由”之路发展壮大。美国著名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埃里史·方纳在《美国自由的故事》(1998年出版,王希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里则向读者展现了“自由”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内涵。他写道:“自由的故事不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英雄史诗,它没有预先设定的开始和结尾,相反,它是一个不设界限的同时又充满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它是一部关于一个民族就自己政治文化中的关键思想展开的一场永无止境的争论的记录。”既然有争论,就必然有不同的声音。确实,“自由”的论坛是各种定义冲突交锋的战场,界说“自由”者不断在改写、创造“自由”的含义。方纳把读者引入具体的历史场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读者看到“自由”的各种(包括互相矛盾的)形态。或许我们会感到,美国的“自由”就像一定历史时期中的“革命”,对立的团体为了争夺政治、道德制高点和切实的物质利益尽可以随意使用,最终滥得失去了意义。既然如此,讨论具体的事例和问题不是比讲述“自由”更加可取吗?愿意妥协的方纳并不想拒绝使用“美国自由”的语言,他吸纳了来自黑人、妇女和弱势群体(甚至包括工人组织和共产党)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美国自由”的神话色彩,同时又希望这部以“自由”为主线的美国史为受到“文化多元”冲击的美国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共同的民族认同感。方纳引述杰斐逊说,新的历史环境呼唤新的语言,这实际上意味着以老练得当的方式将旧的文字用到新的对象上,继续采用不断受到质疑的“美国自由”作为“组织性主题”,显示了作者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用意。世人皆知,对无数美国人而言,“美国自由”和“上帝选民”一样具有神奇的心理暗示、安慰作用。“上帝选民”在这日益世俗化的年代已经不大适用了,保留“美载了不少“美忆中扎下根来。可是这些故事多属虚构,这在史学界已是常识,方纳无需多费笔墨,向中国读者略作介绍倒是必要的。先说帕特里克·亨利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亨利的言谈举止和交往圈子是杰斐逊不大看得起的,也许正是这样的背景使亨利追求演说的戏剧性效果。据说在1775年3月23日于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圣约翰教堂召开的第二次弗吉尼亚大会上,亨利作了一次令人难忘的演讲,这位戏子般的雄辩家以“不自由,毋宁死!”为自己的高论收尾。但是据《帕特里克·亨利其人其事记略》(1817年)一书作者威廉·怀尔特说,从1763年到1789年之间,亨利显声扬名,“而他在此期间的演说竟没有片言只字付诸刊行、见于遗稿或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之中。”怀尔特没有文本可凭,但为塑造亨利这座英雄雕像他大胆想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使用了所有能搞到手的‘巴黎灰泥’”,完完整整地杜撰了亨利那篇有名的演讲。“不自由,毋宁死!”最早见于英国作家艾迪生的剧本《卡托》(1713年),伏尔泰有类似的表述,现在则成了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最有名的口号。怀尔特创作的这篇演说辞至今仍像煞有介事地出现在各种美国的爱国读本中。按照另一个典型的“美国自由”的神话,《独立宣言》签署后

妥协的多元“自由”——评《美国自由的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6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