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阈限实验报告.doc:..长度阈限实验报告《实验心理学》教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平均差误法测线段长度差别阈限实验时间:2015年5月4H 姓名: PANG 班级:13级心理学 任课教师: 杨福义长度差别阈限实验的误差分析摘要:研宄以华东师范大学两名大二学生的实验结果为例,比较分析二者长度差别阈限实验中是否存在空间误差、操作误差和疲劳误差,并分析误差产生或者不存在的原因,为实验的进一步改良提出有效的建议。关键字:线段长度差别阈限误差分析1引言心理物理法是运用数学方法和测量技术,研宄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主要用于对阈限的测量。阈限可以分为绝对阈限和相对(差别)阈限。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在统计学上把差别阈限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50%的实验次数不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最小刺激强度之差。差别阈限,是刚刚能够辨别出的两个刺激强度的最小差异量,即辨别两个强度不同的刺激所需要的,也称最小可觉差[1]。 心理实验中常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平均差误法(均误法methodofaverageerror)又称调整法(methodofadjustment)、再造法(methodofreproduction)、均等法(methodofequation),是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被试可以主动地并且连续地调整刺激量的大小,它可以调动被试在实验屮的积极性。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如光的明暗、声音强弱高低、线条长短等[2]。但这种调节方式也会造成实验的空间误差、动作误差和疲劳误差。鉴于此,本研宄将以华东师范大学两名大二学生的实验结果为例,比较分析二者长度差别阈限实验中是否存在空间误差、操作误差和疲劳误差,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为实验的进一步改良提出有效的建议。、乙两人。甲为女性,20岁,矫正视力正常。乙为男性,20岁,矫正视力正常。,一个为标准刺激,一个为比较刺激。,选中实验列表中的“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按钮到“操作向导”窗门。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选择实验次数,也可直接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本实验不设练习,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实验中为消除位置误差和顺序误差,采取了ABBA平衡法。每5次实验为一组,每组内顺序一样,但长短随机具体排列顺序为:“右长”、“右短”、“左短”、“左长”、“左长”、“左短”、“右短”、“右长”。将比较刺激在右,长于标准刺激称为“右长”。同理有“右短”、“左短”、“左长”。一个循环共40次。如做60次或80次则按上面顺序增加。20次则只取前20次。被试每按键一次,线段长度改变一个像素单位。:AEst=Z|X—StI/N与AEm=Z|X-Ml/N,计算得出甲的主观相等点M=,AEst=,AEm=;乙的主观相
长度阈限实验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