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艾灸发展历史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一朵艳丽的奇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50万年以前,北京猿人开始使用火,祖先们在烘烤食物和取暖使用火的过程中,发生灼伤,结果使原有的疾病减轻或消除,于是主动用火烧灼以治疗更多的病痛。这便是灸的起源。灸法有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庄子、盗跖篇》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最早的灸法专著出自汉代的曹操之子曹翕,著《曹氏灸方》七卷。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倡针和灸并用;在唐代灸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唐太署中有灸师和针师的区别。(二)艾灸养生就是通过艾灸激发人体自愈力(三)艾灸小故事故事一: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父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一团火那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施灸用艾火灸出来的故事二: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174岁,其妻173,其子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飞。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补身长寿之术,有“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的说法。其实此灸法乃由我国所传,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102岁,这正是古代养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 (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阳虚质(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阴虚质(D型)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偏瘦。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痰湿质(E型)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湿热质(F型)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血瘀质(G型)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胖瘦均见。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大唐艾神艾灸床:艾灸文化及应用技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