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只能单纯地从字面上来理解。比如“温故而知新”,就是温习旧知识会有新的收获和体会。多简单啊。有时对孔夫子的世界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今年偶然有幸拜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古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处于如今这个科技如此发达,信息化的所谓的“文明”时代,更有甚者自文革后我们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心中没有了道德准则,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不知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便越加凸显反思当下不难发现,经济越是发展,文化越是进步,许多社会问题便越加凸显。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选拔人才不能按资排辈,而是搞些暗箱操作的伎俩;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甚至在校园这片世人眼中的圣地也不再圣洁,学生座位居然可以用金钱交换。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用论语的精神来联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现在流行一句话“感恩做人,敬业做事”.其实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忠孝”的思想不是仅仅放在心里说在嘴上更是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上。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后来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他的赤胆忠心感动了所有的人。那么我们现代人该怎么做呢?我觉得,不管对国家,对事业,对父母,还是对朋友,时时处处事事在自己心中都要有把道德的准尺。不能图一己之利,置国家他人于不顾。二是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