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http://kaoyan./politics_3948/
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答案及解析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共15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 )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的理解和确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在自然观上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而在社会历史观上,虽然也有个别哲学家表述过某些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在总体上没有完整科学的唯物史观,即无论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历史观都是唯心的,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形成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说明了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进而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革命。所以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只要考生知道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就应该推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才开始出现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所以正确选项只能是D。
2.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
A.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 人的实践活动 D.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与外部世界是处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二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和基础就是实践。实践在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发生物质和精神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都是双向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物质关系中,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使客观事物改变原有状态,变成新的适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即客体主体化;另一方面人在改变客观事物中,客观事物也不断地作用于人,使人也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即主体客体化。在精神关系中,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主体把客体信息改变为主体所需要的思维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主体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观点。即是说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使人与世界同时都得到改变,并各自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所以正确选项只能是C。
3. 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
A. 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 人的感觉所具有的胜利阀限是人认识能力的界限
C. 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 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感觉亦即感性认识在认识外界事物中的作用的理解和掌握。人的感觉在认识外界事物中的作用表现在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改造即信息转换等方面。主体认识客体先通过感觉器官的作用,把客体以物理、化学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实物形态的信息转化为能被人的感官接收的关于客体特征的信息;然后再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将其变为适于主体思维进行操作的编码信息;最后是经过人脑的再加工和再反映形成观点信息。主体在认识客体信息的过程中,选择机制起着主要作用。而选择首先表现为人以感觉器官对外界信息的选择,然后是主体思维对知觉表象中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和重构,形成对特定对象或特定对象的某一方面的认识。题干中所给出的科学事实,还是表现了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功能。该题从形式上看,由于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似乎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考生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是“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而不在于相关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表述”。这样,抓住关键语句和关键语词“感觉”,仅凭经验和直觉就会选出正确选项C。此外,运用排除法也可将A、B、D三个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
4. 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A. 政治法律制度 B. 生产关系 C. 历史文化传统 D. 伦理道德规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的确认和把握。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社
考研政治真题答案及解析(2003—201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