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医讲药食同源.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医讲药食同源--疾病与饮食的直接关系 (2009-08-3008:30:44)标签: 中医 养生 保健 药食同源 杂谈分类: 圣悟法师谈中医养生保健笔者身患糖尿病多年,其家族也被此病捆扰折磨着,由于佛教对饮食有很严格的要求所以从中体会到素食的好处从而发心推广;由其因饮食而造成的疾病更要注意比如:糖尿病,内分泌类等疾病,肾病,心脑血管类疾病等等。。。中医药的中心是求人体平衡而治病,人体有病产生,源于身体内部或与外部环境之间阴阳失调,使用药物可以促成平衡而达到治病目的。中医讲药食同源,因此使用寻常食物也可以促进这一平衡的产生,谓之食疗。平日悉心观察身体状况,顺乎自然而注意饮食调节,可以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中国传统认为世界有两种状态,为阴阳,五种元素构成,为木火土金水,每种元素各有不同属性,五种属性不断变化,造成世界的变化,为阴阳五行,平衡即好,不平衡时坏。人体也分为五个系统,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系统不平衡或出问题就会出毛病,食物的味道也同样有木火土金水的属性,即苦辣甜辛咸。我们食疗的目的就是要根据身体情况以饮食调整平衡。此处建议家长看看相关书进行学习,此处不再赘述。如果没有基础,先学会辨别寒热湿燥即可。一般情况下,小儿寒热并不明显,所以用普通中性的食疗即可,但小儿为纯阳之躯,多数容易偏热,喜寒不喜热,因此要经常斟酌用清热食品而不能过热。食疗注意以下原则:1、小儿身体成长中,有些问题不用太过调整,要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食疗方案,不可乱补乱吃,造成身体自然调节功能紊乱,导致身体不平衡;2、小儿身体至纯,一点味道、一点药性即可对身体产生影响,因此不要用重食,用药一定轻灵,尤其药偏性强的食物不可重用,不可长用,如薏米等每次一汤勺就可以,金银花之类也是3、4颗够了;3、有些药物和食物有偏性,如果使用反了,如寒症用了寒药,热症用热药,反而导致情况严重,一般能辨别寒热,就能避免;4、食物在不同状态会有不同性质,如炒过后性即偏热,水果蔬菜生长不同阶段也有区别,如红桔皮消积,青桔皮则舒肝。配合食疗还有几个让宝宝身体健康的建议:衣三分寒,食七分饱、赤身裸体、冷水洗面、早纳五谷、多见风日。中医讲药食同源,因为“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用来纠正人体偏性的,都可以做药物。如麻黄、人参、附子、大黄等。相对来说平性的就叫食物,比如小麦、稻米,虽然也有不同,但总体是平性的。而食物中的生姜、大枣、川椒、桂皮也都是药物。中药同样有副作用,你吃的食物或药物本来是纠正你的不平衡,但如果你吃这些反倒使你的身体产生不平衡的话,就是“毒”了。那么,我们怎么谨慎地对待医和药呢?我们有句话,叫做是药三分毒。这个毒有两种含义,西医讲这个药有毒性,那个药有毒性,是从分析的角度讲,吃了这个药以后,它对哪些脏腑,哪些组织会造成损害。西药的作用很明显,它的化学成分告诉你就是什么,都是批量生产的化学药物,它药物的成分很明确,下面的副作用也很明确,说明书中告诉你非常清楚。如果要想使用西药,一定要严格地在西医大夫的指导下去使用。中药的“毒”,是指有偏性的东西。我们中医在临床上使用的所有药物,都具有很强的偏性。中医讲药食同源,因为“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用来纠正人体偏性的,都可以做药物。如麻黄、人参、附子、大黄等。相对来说平性的就叫食物,比如小麦、稻米,虽然也有不同,但总体是平性的。而食物中的生姜、大枣、川椒、桂皮也都是药物。中药同样有副作用,你吃的食物或药物本来是纠正你的不平衡,但如果你吃这些反倒使你的身体产生不平衡的话,就是“毒”了。所以,中医无论采取泻法还是补法,都应该弄明白中医在怎么治病,如果一味地跟着西医的思维走,中药在你手中就是毒药。比如说,人参好不好?好!但是看给谁用。人参之所以叫药,不叫食,就是因为它的药是偏性的,总的来讲,人参有很强的补气作用,可以补虚养气,但如果给年轻人吃,他本来身体里面火力就很旺,吃了人参肯定就流鼻血,你说它是药,还是毒?用在需要人的身上就是药,用在不需要人的身上就是毒。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慎重。 2500多年前的中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强调饮食调养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有了,“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就可以长寿。(这里的五是多的意思)历代医学家都强调“药食同源”。如绿豆(解毒)、芹菜(降血压)、葱、姜、蒜、冬瓜都可以入药。东汉名医张仲景,人称“医圣”,他最擅长用“药食同源”给病人治病。“药食同源”实际上是最早的中医药。“药食同源”发展到现在,成了一门学科:“营养学”,它又细分为“营养免疫学”和“临床营养学”。“营养免疫学”确立了“预防第一”的健康观念;“临床营养学”侧重治疗疾病。老百姓也注意到,现在关于营养的广告越来越多,补维生素,补钙,补锌的广告满天飞,但就是不明白营养与健康

中医讲药食同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镜花水月
  • 文件大小57 KB
  • 时间2019-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