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势博弈”的表现样式与基层维稳的“化势引导”沈秋伟内容提要:“依势博弈”提供了一种解读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矛盾的新视角。本文介绍了“依势博弈”的有关理论和思想;分析总结了“依势博弈”的实践样式,由弱到强依次为:谈判博弈、上访博弈、集群博弈、破坏性博弈以及个人极端行为等几种情形;提出了针对“依势博弈”之“化势引导”的思想,并指出“化势引导”的“五要诀”:要讲立场、要讲法律、要讲人情、要讲妥协、要讲谋略。关键词:基层抗争依势博弈化势引导维护稳定当前,我国涉及民生问题的矛盾纠纷多发,而公民社会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民意表达缺乏缓冲力量与缓冲媒介,社会紧张、社会不安尚未寻找到有效的释放机制,来自于基层政府治理的和社会成员的双重戾气仍在加重广州增城事件,是乡域社会治理的戾气(大敦村治保队的恶治)与草根社会戾气(造谣与打砸烧冲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信访问题突出,理想中的“解决老问题,减少新问题”或说“减存量、控增量”的目标不仅没有如期实现,而且呈现出老问题翻旧账、新问题不断涌现的态势。由于任务的不断加重,我国信访机构有再次升格的迹象海南《法制时报》报道,6月15日,中共海南省委群众工作部暨省信访局干部大会在海口召开,会议宣布中共海南省委群众工作部成立者证实,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层面的群众工作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治的无奈,也反映了维稳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面对当前困境,学者们纷纷提出解释框架,以帮助人们阅读当前社会场景。而中南大学社会系董海军关于“依势博弈”的论述,为我们理解当前基层抗争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方法,也给我们基层政府维稳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在坚持依法处置的大原则下,灵活运用多种手段,积极做好“化势引导”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直接冲突的危险。本文借用学者理论,结合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分析“依势博弈”的表现样式,提出“化势引导”的途径与方法。一、董海军“依势博弈”解读在大量的维稳实践中,我们充分感受到基层抗争的爆发点在增多,抗争的对象多元化(政府、企业、其他组织),“依势抗争”而不是“依法抗争”成为常态本人处理的一个涉稳事件中,有一位律师充当了“依势抗争”的急先锋,并明确表示,只能通过集体施压,才能争取政府的重视。可见,整个社会法律信仰之缺失已到了何种程度。,解决问题的难度在增大。与此同时,一部分有敬业心的干部试图通过多种手段(往往表现为非法律的手段,如亲民主义路线、经济万能、软硬兼施、计谋策略等等)来缓解维稳压力,而另一部分基层干部畏难情绪和逃避心理加重,维稳工作陷入尴尬与被动。从总的来说,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为了争取自身的权益(合法的与不合法的权益),偏向于采取临时的集体主义行动或其它“威逼”行为,与对方博弈。这种草根抗争的机理很难用确切的词语来表达。董海军(2008,2010)在解释基层社会的维权行为时,借用本土资源性概念“势”的含义,汲取各种解释的合理内核,基于乡镇场域的现实案例提出一种融合性的解释框架——依势博弈,这一表述无疑是别开生面的。。董海军在分析当前基层社会(特别是农村)维权环境的变迁时指出,维权主体和对象呈现多元化特点,维权对象从原来的基层政府向多元化的利益主体转变,政府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更多的是以调停者的角色出现。在基层相当一部分群众心目中,法还非常遥远,当法律对己有利时,就坚决要求实施,如果自己的主张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往往就理直气壮地以“不懂法”为荣,不讲“法”,回避“法”。2.“势”的解释。董海军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了阐释:一是以发展本土资源性概念为目的。势概念的提出从面子与权力的运作过程出发,关注个人权威、道德品质、利益往来及血缘关系等因素的配合方式而提出。人们常说的“得势”、“有钱有势”、“无钱无权无势”、“人势”等即是这种意思,体现了将日常生活用话学术化的努力,也可以说是术语日常生活化。二是从我国的传统含义入手梳理本土性含义。势一种隐性力量,之所以是隐性的,是因为势本身并不是直接作用对象的力量,而是依靠其他方面产生力量而作用。这些方面都是势的来源,比如形势、姿态、权力、地位、时机、法度、情况、威力、规律和运动趋向等。三是批判性借鉴西方相似概念“资本”丰富“势”的含义,论述“势”作为学术概念所存在的意义。在博弈时,大家试图戴上老百姓、群众的“帽子”。“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董海军,2008)就说明了弱者之势的存在,与作为金钱的“资本”对立存在。3.“依势博弈”策略。博弈双方或多方,通过势的积累与较量,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这个过程就是“依势博弈”的过程。对“依势博弈”,董海军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解释,只是形象地表述为“‘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是居于日常抵抗与公开的直接对抗之间,既显性地表达自身利益要求,又借‘弱者’
依势博弈的实践样式与维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