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种的概念第二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第三节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第四节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思考题Date1第一节生物种的概念Ray《植物志》: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之集合”,具有通过繁殖而永远延续的特点。1753年,《植物种志》: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同种个体可以自由交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育。1963年,“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构成一个种”,而“种群是某一地区具有实际或潜在杂交能力的个体的集群”。不同物种存在明显的形态上的不连续性和不同形式的生殖隔离。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生态、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例:水稻和玉米,马和驴。Date2基因型(genotype)和表型(phenotype)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是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表型:是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可塑性:一个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变异:非遗传性变异,如植株的高矮,叶子的大小;遗传变异,主要是基因的改变,最终可导致种的分化。第一节生物种的概念Date3第二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环境概念环境的类型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环境因子的类型生态因子的类型Date4环境的概念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的相对意义: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或中心而言。生物科学中,生物是主体;而环境科学中,人类是主体。Date5环境的类型按环境的主体分为: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按环境的性质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Date6环境的类型按环境的范围分为:宇宙环境(spaceenvironment):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地球环境(globalenvironment):5个圈层区域环境(regionalenvironment):由地球表面5个圈层相互配合而形成。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如巢穴,粪堆等。内环境(innerenvrionment):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如叶片内部直接和叶肉细胞接触的气腔、气室和通气系统。Date7微环境图示Date8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环境因子(environmentalfactors):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等。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7个并列项目为: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土壤和生物因子。Dajoz按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宇宙天体的周期性运动所产生,如光、大气温度、潮汐因子周期等;第二性周期因子:由第一性因子周期变化决定,如大气湿度、土壤湿度、风、土壤温度等;非周期性因子:包括相对稳定不变的因子,如大气成分和某些土壤养分等;和间断发生作用的环境因子,如火山爆发、地震、雪崩、滑坡及人类干挠活动等。Date10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