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点评:林细华诏安边城中学一、概述本节课是高一鲁科版物理必修2第四章的内容,课时是二节课,本教案是关于第一课时向心力的内容。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学习了对圆周运动的描述,而且在必修1中也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这节课作为这些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具体例子,通过分析理解向心力的概念,掌握向心力的来源,通过实验得出向心力大小的公式。点评: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许老师在概述部分对教材版本、学科、年级、课时安排等都做了完整的说明,对学习内容、教学思路、本节课的价值及重要性介绍。通过概述部分的介绍,我们对本节课有一初步的了解。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2、知道向心力的来源;3、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的公式,会解答有关问题;4、养成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养成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要通过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进行分析入手,从而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必须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由此理解向心力的概念;2、通过充分讨论向心力来源、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3、能通过思考交流,体验探究与合作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验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2、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增强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增强与人交流的意识;3、养成敢于发表自己观点,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4、意识到物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5、在用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正确的认识观。点评:教学目标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学设计面临的首要任务。它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课程标准涉及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许老师能较好的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描述,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要求。对具体目标的阐述基本做到了正确定位学习目标、具体目标设计尽可能明确、目标描述要有层次性的要求;不足之处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目标动词使用也许可以更准确一些,避免过于空泛。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本校的高一学生;2、学生为高一的孩子,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3、学生有过多次的小组合作经验;4、学生已经学过牛顿运动定律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及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5、学生能够进行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6、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零碎的关于物体做圆周运动的例子; 7、学生有一些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的错误观念。8、学生会从向心力三个字的字面先入为主认为这是某个新的力。点评:了解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对学习者特征进行认真分析是实现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
《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