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个学期对比较政治的学习之后,我对比较政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认识到中国今后的发展免不了要对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发展进行学习和参考。下面就是我对比较政治这门课的总结。1、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相当庞大且庞杂的研究领域。就近年来的发展状况而言,这一领域内研究热潮的兴起既与国家理论的复兴相关联,也与现实发展所提供的经验事实相联系。其实,前述体系理论和国家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指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同时人们也经常会将体系理论看做是重视社会而否定国家之重要性的理论,因而在国家理论再度复兴之后,一方面是体系理论的主张者仍然坚持着原有的主张,对于各种“将国家带回来”的理论尝试提出批评,特别指称这些学术努力往往是徒劳无效地建构着国家概念,因为它们“或者没有明晰的界定,或者是在给出界定时却使之极其类似政府、政治体系的概念”。而在另一方面,则出现了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于体系理论与国家理论之分野和对立的新的研究取向,并且相应地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这就是所谓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这一研究取向关注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对应的关系结构,包括两者的分化、相互之间的理论区分和经验界限、关系样式和互动实质,同时也包括按照相应的视角重新发掘和解读以往的经典文献和理论学说。在这一研究取向之下,学界人士所研究并争论的主题首先涉及国家与社会的分野问题,其次则涉及国家与社会的互动问题。就国家与社会的分野问题而言,如果能够将主张国家与社会分离且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对立状态的意见看做是一种共识的话,那么,所谓市民社会理论便是这样一种学说。“市民社会理论于一二十年间的复兴与拓深,几近形成一股可以被称之为全球性的市民社会思潮”,而市民社会可以被认为“既具有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意图还具有道德和哲学的蕴含,既是指高度概括的结构又是指极为具体的结构,既是设域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三分观念又是置国家与社会相对抗的二分观念”。但在这一大的理论指向下却又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国家与社会的恶性对抗说与良性互动说。这样两种对立的观点制约着对于现实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定研究,反过来又从中发现有利于自己的经验论据。而在比较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双方都极其关注跨国比较的研究课题。其中,对于苏联东欧国家政治剧变的根源和过程的探讨,对于目前正在发展着的制度转型的研究都成为许多学者为之努力的题域。然而,对于上述问题还存在着第三种意见,其立论所向在于质疑国家与社会之分野的合理性。在这种意见的主张者看来,无论是恶性对抗还是良性互动,共同的关键都是建立在国家与社会的“两分法”基础之上的,其缺陷在于将国家与社会看做是相互分离的实体。这样一种划分过于人为化了,真正的现实情况是“国家在社会中”,即国家与社会史统一的,因而又是密不可分的。但这种统一性在于国家和社会都不是一种“铁板式的整体”,相反,国家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分裂为各个不同组成部分的社会又在争夺着对于国家的控制,因而整个场景应当是整个社会、包括国家在内的各个部分在各种层次上存在着复杂的互动,不可能也不应当将这种复杂的关系化约为两个实体间的分离及其斗争。2、比较革命研究革命,即那种最初以政治上的剧烈变革和动荡并导致政治权力转移的出现、继之以整个国家或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发展进程。从比较革命研究的历史发展来看,早期的革命研究带有明显的形式主义特征和自然史描述
比较政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