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镇游记顾睁因为要去四川泸州开会,选择从上海飞贵阳,然后坐长途班车到遵义住宿一晚,第二天坐班车到茅台镇观光,再乘班车到习水已经傍晚过六点,汽车站当天最后一班车早已开走了,那天是会议报到最后一天,只能花二百元雇车赶到泸州,所以才可以写这篇游记。又因为还要到重庆与亲家会面,所以携太太同行。茅台镇位于仁怀市赤水河畔,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地处贵州高原西北部,北靠娄山,南临遵义。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写照,茅台镇是中国酱酒圣地,域内白酒业兴盛,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茅台四渡赤水。茅台镇集古盐文化、长征文化和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西汉成帝年间,夜郎国生产力发展,粮食生产有了剩余,为酿酒业的兴起提供了物质条件。清末民初,茅台镇是黔北重要交通口岸,贵州省三分之二的食盐由此起运各地,茅台镇因此名声在外。清道光年间的《遵义府志》记载:“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茅台烧坊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早在二百年前,山西盐商到边远的贵州省经商,因为当时交通不便,黔晋相距九千里,盐商携带汾酒不便,就在贵州用当地的水和玉米、大麦,采用汾酒的酿制方法造酒。没料到贵州的泉水独特,生产出的酒别具风味,从此茅台酒就成了山西盐商的私酿酒。当地诗人吟“家唯储酒买,船只载盐多”即指此而言。因茅台酒酿造工艺源于汾酒,因此就有了“茅台老家在山西”的说法。清朝道光年间茅台有酿酒烧坊20几家,其中最大的是荣和烧坊。“荣和烧坊”于光绪五年(1879年)设立,由仁怀县大地主王天和、孙全太和石荣霄合股各以自己名字中的的一个字命名为“荣太和烧坊”,1879年底孙全太撤资,便更名为“荣和烧坊”。1915年荣和烧坊代表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30年因孙全太后人孙明远在黔军二十五军任职,便仗军阀势力重提股权问题,要求清算历年账目,制造纠纷,最后王天和后代王泽生息事宁人,赠送1000瓶酒了结此事,并且让石家退出,荣和烧坊由王家独掌。1935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三渡时途经茅台镇,王家用荣和烧坊酒慰劳红军,周恩来等高级将领畅饮荣和烧坊酒,称赞不已。红军战士用“荣和烧坊”疗伤消毒治病,当时荣和烧坊酒(老板姓王)价格为二银元一瓶,成义烧坊(老板姓华)价格一银元二瓶,恒兴烧坊(老板姓赖)的价格是一银元三瓶。有的红军是打欠条给荣和烧坊,红军将领说革命成功了会加倍偿还的。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李富春当时发出《保护荣和茅台酒的通告》,对荣和烧坊予以保护。
2茅台酒是山西人的儿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