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政治与中国外交一、美苏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当今世界格局演变趋势如何?,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崛起:(一)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二、缓和、稳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三)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四)以联合国为主的国际组织作用的不断加强(五)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六)经济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七)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二、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1)形成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当时,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势均力敌,美苏两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直接原因在于美苏之间的矛盾。当时,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苏联作为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巩固社会主义的成果。它们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发生尖锐的对立,使得雅尔塔体系成为一种两极格局。(2)形成过程:二战结束后,审判战犯等雅尔塔会议决议的实施,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开始建立。随着美苏双方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加剧,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北约、华约的先后建立则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3)演变: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国际形势出现动荡,各种国际势力发生新的分化和组合,两极格局出现新的特点。首先,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1960年起中苏关系恶化,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事实说明,两大阵营分裂了,三个世界的分化初露端倪。其次,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关系出现争霸局面。随着它们力量对比的变化,历经美国占优势、苏攻美守、美国强硬苏联收缩三个阶段,是当时世界形势不稳定的根源。再次,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了第三世界,作为新的国际政治力量,它们反殖、反帝、反霸,冲击着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三、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两极格局是指在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中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后来演变为美苏争霸的国际关系格局。笔者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终结作以整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该知识点。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二战后,美居领先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而社会主义苏联的军事实力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过程:第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二战后,美、苏、英等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了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它的建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第二,美苏“冷战”加速了两极格局的形成。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冷战”的序幕,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苏联采取了反击措施: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建立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第三,两极格局最终形成。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与其针锋相对,于1955年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影响:一方面,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的“冷战”与局部的“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另一方面,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发展。二、两极格局的演变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根源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世界格局逐渐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首先,西欧成为与美国抗衡的力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共同体在很多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西欧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其次,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战后,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第三,中国的崛起。新中国的成立,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通过实施“五年计划”,特别是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日益
大国政治与中国外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