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和造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方面,曾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深深扎根于广袤的中国大地,而且早就随着华人飘洋过海传播于世界许多地方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陆关公文化热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但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关公文化在东南沿海又开始逐渐升温,内地也开始受到影响。从其趋势看,关公文化热有可能在大陆再度兴起。为了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之比以往更健康地发展,为改革开放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我们认为对关公文化有必要重新思考,系统研究。在此,我们仅就关公文化的源头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教。一、山西运城是关公的出生地,不是关公文化的源头关公研究会孟海生先生在《关公文化起源及关公生平》①中说:“运城是关公文化发源地与关公文化发展的直根。”又说:从目前史料上看,关羽的一生大略是:17岁结婚,18岁生儿子关平,29岁前后,因当地盐商欺压百姓,关羽铤身赴险,杀其“党族”等后,出逃到河北涿州,结识张飞,再而刘备,三人“恩若兄弟”,金兰盟誓,从而跟随刘备,为“匡复汉室”南征北战。我们先对上述史料提出两点质疑:(一)出逃原因陈寿《三国志·关羽传》只说关羽“亡命奔涿郡”,没说是何原因。裴松之亦是河东人,与关公同乡,在注《三国志》时,也没有说明为何“亡命”。《关圣帝君生平传略》②说:(关公)年十七娶妻并得三子。东汉末年,天下倥偬,禀父母曰儿已有后,足奉祖,尔今汉室将烬,乱臣贼子,纷纷蜂起,当为匡扶之业。旋离家,奔波五载至涿州与刘备及张飞遇。根本没有说杀人之事。张德成、崔元和在《常平家庙——关公文化的拓展和延伸》③中,提到过关公年轻时在家乡打死人的事,但他们不是说的据“史料”,而是:据关公故里的民间传说,少读《春秋》而深明大义的关公,在年轻之际,因不满当地恶霸横行乡里,便仗义而起,将恶霸打死后出逃他乡。孟文坐实为“盐商”,且杀人远不止一个两个,而是其“‘党族’等”,不知所据是何“史料”?大家都知道,解盐质地比海盐、井盐均好,解州之民以此为生,与盐商产生矛盾,乃是情理中事,但关公是否杀过盐商的“‘党族’等”,则须以史为据。(二)金兰盟誓问题查《三,均无“金兰盟誓”之事,只有“恩若兄弟”等语。《老圃丛谈》④对结义之事也持否定态度:刘备与关羽、张飞本无桃园结义之事,正史但言“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小说因此遂捏造桃园结义之事。然则曹操厚遇刘备,亦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岂曹、刘二人亦结义兄弟乎?孟文虽有意回避了小说“桃园结义”一词,但“金兰盟誓”仍然是指结义为兄弟。事实上,史书所记是说刘备与关羽、张飞本来是君臣关系,而他们却像兄弟一样亲密无间,这就是“恩若兄弟”的正解。后人往往不注意前后语言所表达的整体意思,而误以为他们是结义兄弟,且“恩若兄弟”的“若”字,已明言其关系并不是结义兄弟,只是关系像兄弟一般亲密。若果真是“金兰盟誓”,那就是典型的结义兄弟,而不需用“若”字了。那么张飞的两个女儿与刘备的儿子刘禅也就是兄妹了,也就不应该相继给刘禅为皇后了。再就孟文所说的关公文化的“发源地”即本文所谓源头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关公前三十年在其家乡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如同他的祖祖辈辈一样:从小上学读书,长大结婚生子,如
关公文化的源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