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辖1区11县,人口356万,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境内滔滔黄河纵贯南北270公里,巍巍长城横贯东西700公里。历史上,这里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新中国成立后,榆林为地区建制,2000年7月改为地级市。黄土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汇聚交融,使榆林荟萃了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人文景观。五千年的仰韶、龙山文化遍布无定河两岸。榆林古城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墓、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行宫等。榆林是陕北民间艺术的发祥地,陕北大秧歌、信天游、榆林小曲、绥德石狮、三边剪纸和陕北窑洞文化,以其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丰厚浑朴的生活底蕴享誉海内外。榆林是一块红色的土地。1924年在绥德师范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共党组织。1927年的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34年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清涧县袁家沟村提笔写就了气势磅礴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佳县农民歌手李有源一曲《东方红》唱红了大江南北。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榆林8个县30多个村庄一年多,以2万军队战胜了胡宗南28大军,在吴堡县跨黄河奔向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征程。毛泽东在陕北写下了大量的光辉篇章,收录《毛泽东选集》四卷156篇文章,有112篇在这里完成。革命战争年代,榆林有两万多优秀儿女英勇献身,涌现出李子洲、刘志丹、霍世英、杜斌丞、李鼎铭、张季鸾等一批革命先烈和著名人士,哺育了刘澜涛、马文瑞、郭洪涛、安子文、张达志、阎揆要、张秀山、贾拓夫、赵苍壁等一批重要的革命家和党的高级干部。榆林是一块金色的土地。榆林境内物华天宝,资源富集。目前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储藏集中,组合配置良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煤炭预测储量2720亿吨,探明储量1460亿吨,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探明储量6933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最大的整装气田。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1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探明储量8857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榆林还有丰富的煤层气、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榆林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的地下财富价值达10亿元,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46万亿元人民币。榆林的农业资源十分丰富,陕北白绒山羊、细毛羊、滩羊、八眉猪、佳米驴等畜禽品种和红枣、马铃薯、小杂粮等享誉全国。2007年举办的“中国•榆林国际荞麦节”,认定榆林大明绿豆、荞麦、谷子、糜子等12类作物48个品种为名优小杂粮品种。榆林羊肉占省内市场份额40%,羊绒产量占全省总量的80%,红枣占国内市场份额20%,“大明绿豆”占日本绿豆市场份额的27%。榆林是一块正在开发的热土地。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现了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强市转变、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转变、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生态恶劣地区向绿色生态名市转变、强调经济增长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2012年,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和市委关于稳增长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准确研判,沉着应对,果断采取“五抓五促”工作措施,保障全市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稳定,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07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66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705元、7510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亿元,%。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神木县有望成为西北五省第一个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经济强县。加强调控,工业经济在困难和压力中平稳增长。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运行监测和服务,及时果断采取电价补贴、贷款贴息、减收运费、销售奖励和暂缓征收煤炭价调基金等一系列超常规措施,帮助兰炭、金属镁等7个行业、400多户规上企业渡过难关,全市工业经济企稳回升。预计,,%;,%;原油1193万吨,%;,增长9
榆林市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