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阿袁的小说作品,差不多是在一年之前。当时读到的,是阿袁一篇名叫《郑袖的梨园》的中篇小说。因为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阿袁的小说,所以,当时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惊艳感觉。想不到阿袁这个年纪轻轻的小丫头,文字功力居然已经修炼到了差不多可以说是炉火纯青的地步,想不到她对于人性世界的观察与挖掘,居然能够产生让人读后倍感震惊颤栗不已。既然阿袁刚刚出道不久,其思想艺术就达到了如此成熟的程度,那么,她的《郑袖的梨园》之入选2008年中国小说排行榜,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从此之后,阿袁的小说创作,自然也就成了我翻阅浏览文学期刊时的一个关注重心。所幸的是,阿袁果然是一个后劲十足极有创作潜力的作家。她在2009年中国小说界的大放异彩,就说明她并没有辜负中国小说学会各位评委对她的厚爱。很显然,对于阿袁的及时发现与强力推介,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小说学会在大力举荐小说新人方面取得的又一骄人成就。在2009年,阿袁有两部中篇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部是《汤梨的革命》,另一部就是《鱼肠剑》。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小说均得到了评委的青睐,进入了评委推荐的大名单。只不过按照评选规则,一个作家最终只能有一部小说上榜,最后票决的结果是《鱼肠剑》上榜,位居中篇小说榜的榜眼位置,得票数仅次于排名第一的方方《琴断口》。一个出道不久的年轻女作家,能够在两年内连续上榜,而且第二次的名次还大为靠前,就充分说明了阿袁在小说创作方面所具备的不俗实力。 一 读阿袁的小说,首先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她对于小说语言的出色运用。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虽然是一种老生常谈的说法,但其中所蕴涵着的真理性却是不容置疑的。一个小说家,如果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无法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那么,他的小说创作实际上也就不可能走得更远。阿袁小说的夺人眼目,首先就在这一点上。关于阿袁的小说语言,批评界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她的语言运用很有一点张爱玲的味道。比如张爱玲《金锁记》中有这么一段话:“她睁着眼直勾勾朝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这里写的是,曹七巧面对着季泽在自己面前的躲闪,内心里产生了某种绝望的痛苦。用“玻璃匣子里”凝固了的“蝴蝶的标本”来形象地比喻曹七巧内心中的心灰意冷,表现力十分突出。蝴蝶本身是鲜艳的,但失去了生命活力的标本却又是凄怆的,张氏把“鲜艳”与“凄怆”极具创造性地并置在一起,淋漓尽致地传达出了曹七巧此情此境中的真实心态。然后,是阿袁《鱼肠剑》中的这样一段叙事话语:“请导师当然要请吕蓓卡,不然,那顿饭不白瞎了?没有吕蓓卡在场的饭局,谁有本事把它撑下来?导师的冷脸嗖嗖地如一月的冰雪,生生能把几个衣衫单薄的弟子冻死。而吕蓓卡一旦在,那季节就完全不一样了,那是人间四月芳菲天,有时导师喝高了,兴起了,就到了七八月。”这里,阿袁是在借导师的脸色变化,来形容说明吕蓓卡在导师心目中的绝对地位。“一月”、“四月”、“七八月”,本来是标示时间的名词,但阿袁却极具创造性地用这些时间名词来表征导师心情的好坏。由以上的语义分析可知,说阿袁在小说语言的运用上颇得张爱玲的神韵,还真是很有一些道理的。然而,只有在极认真地把张氏的小说语言和阿袁的小说语言进行过比较之后,我才发现,其实二者的语言个性却也是不尽相同的。具体来说,由于张氏所表现的多是都市中的市民生活,所以,她小说语言中的烟火气与市井气就表现得异常突出。比如《金锁记》中小双的一席话:“龙生龙,凤生凤,这话是有的。你还没听见她的谈吐呢!当着姑娘们,一点忌讳也没有。亏得我们家一向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姑娘们什么都不懂。饶是不懂,还臊得没处躲!”这话语,若不是机灵刁钻的市井丫头,其实是断断讲不出的。相比较而言,由于活跃于阿袁小说中的更多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所以,阿袁小说语言所表现出的,就可谓是一种典雅的书卷气。比如这样的一段叙事话语:“如果是一种性别,且是阴性,那依然会是紧张的戏剧性的关系,只是这戏剧性,不是好莱坞的路线,而是更曲折,更隐秘,外驰内张,外静内动。机关都藏在暗里,在姹紫嫣红的戏妆下,在甩来甩去的水袖里,这意思,又有些是昆曲了。”阿袁在这里借助于戏剧性,说的是三个女人之间的曲折紧张关系。作家先后使用了好莱坞、昆曲这样的专有名词,来说明此种戏剧性关系的曲折与隐秘程度。在一般常识的意义上,好莱坞的电影是最为通俗的,其紧张激烈的情节往往容易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但相比较而言,中国戏曲中最具表演难度的,却还是古老的昆曲。无论是从表演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欣赏的方面而言,昆曲都可以说是艺术难度的一种代名词。很显然,无论是戏剧性也罢,还是好莱坞、昆曲也罢,都属于一种专业性十分突出的文化语词,阿袁在小说中大量地运用这样的语言,其书卷气当然就体现得特别鲜明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量地运用此类语词,自然形成了阿袁突出的语言个性。
读书评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