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幼学纪事》每课一练学习指津于是之是我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原名于淼,天津人。曾参与《上海屋檐下》、《龙须沟》、《关汉卿》、《茶馆》、《雷雨》等多部话剧演出。著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幼学纪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少年时期求学的艰辛经历。表现了旧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合理、不公平,表达了对帮助过自己和教育过自己的良师益友的深挚怀念。这是一篇回忆幼年求学艰辛经历的文章,以叙事为主,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幼年的生活环境。先交代作者贫寒的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境,再写周围的环境,大杂院里同样没有文化。这里叙述了“我”帮老郝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这算是发表文学的最初启蒙。第二部分,回忆两位良师对自己的影响。孔德小学一位忘了姓名的老师,他引导作者接近文艺,并给予阶级解放等思想的启蒙。卫天霖老师用艺术、关爱和人品“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第三部分,写作者因家境困窘,被迫辍学,过着一当二押三卖的生活。这一部分不是文章记叙的中心,却是作者求学历程中的转折点。家境渐渐接近赤贫,这为后文写苦心求学作了过渡。第四部分,写作者辍学后苦心求学的经过。这要写两件事,一是在待业期间进辅仁大学中文系旁听,二是找到职业后边做事边上夜校学法语。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人生经历坎坎坷坷,回首往事,从容回味,对于苦难也可幽默风趣一番。于是之的语言通俗、幽默、亲切自然,让人感到有趣好笑,又感到苦涩辛酸。如:“一当二押三卖,手续虽不繁难,我和母亲的一间小屋可就渐渐地显露出空旷来,与老郝叔的家日益接近。”这句话用貌似豁达幽默的语言,揭露了旧社会对穷人的残酷剥削,生动写出了“我”家日益贫困的过程。作者还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捕捉生活的细节,恰如戏剧舞台上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足以传神,极具感染力。如:“他屋里哪儿都是书,光线显得很暗,所以他需要把诗集贴近鼻尖才能读得出。他的声音不洪亮,也无手势,读得很慢,却很动人”,“把窝头掰为几块,烤后吃下,热乎乎的,使我感到了棒子面原有的香甜。香甜过后,再去上课,听的偏是菩提树、夜莺鸟这样的诗情。下课以后,又需步行回家。天高夜冷,静得可以听见自己的足音。”沙场点兵一、,话剧表演艺术家,曾参与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的《龙须沟》、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的《雷雨》等多部话剧的演出。,著有长篇小说《》、《》,剧本有《伪君子》、《》、《》等。二、课内阅读或者我是个侥幸者,或者生活本来就是由许多的“偶然”所铸成。辍学以后,在过着“一当二押三卖”的日子里,我居然进入了当时的最高学府辅仁大学中文系,当了一阵子一文不花的大学生。那是由于有几位好友,和我们住得邻近,他们比我年纪大些,都是那所高等学府的学生。他们同情我的境遇,于是就夹带着我混进了辅仁大学。事是好事,但头一天我一进校门,就觉出浑身上下都不自在起来,眼睛只敢看地板,看楼梯。好像是走了一段很长的路,才进了教室。教室里学生们大部已经就座,只有我兀立一旁,这就更增加了我的紧张。我真想掉头归去,回到我的家,回到我或当或押或卖的“自由”的生活中去。我的热心的好友走去找他的几个同学,只见他们嘁嘁喳喳了一阵以后,就指着一个空位子告诉我:“你今天先坐这儿吧。”我于是坐下。心想,我明天坐哪儿呢?果然,第二天我就更换了一个地方
幼学记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