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经历来看,人类脱离动物界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两个方面的变化:即人类体质的变化和人类文化(心智)的发展变化。前者称为生物适应,后者称为文化适应。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除了体质发生变化外,还通过技术(工具)、制度(组织)、思想的变化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称为文化适应。文化区是以不同地区盛行的文化特征的差异而划分的一种空间单位,即在同一区域内,某种文化要素,甚至多种文化要素以及反映这些文化特征的景观呈现一致性的特征。文化传播既包括文化的代际传承,又包括文化的空间扩散(即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如:园林建筑、书画题记等。文化史层说(upance):1929年惠特西尔提出。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对文化景观都有所贡献,每个时期的人都按各自的文化去感知、认识、评价景观,并且对景观施加影响,创造文化景观。同时,一个地域各个时期创造的文化景观具有强烈的继承性,各文化按照时间序列在特定地域上不断沉积并融合,形成多层文化叠置的具有多重文化属性和特征的文化景观。如同镶嵌的“壁毯”。文化整合(Culturalintegration)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即为文化整合。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文化整合作为一种过程,是随着文化体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的。文化整合的含义:1)内整合:指地域文化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协调。2)外整合:地域文化系统与新文化系统的整合关系。文化取代、文化同化、文化融合。如果文化整合(协调)则发挥文化正向功能作用;反之,是负向作用,甚至使文化系统衰落或解体。文化概念小结:1、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2、文化是疏松综合体。3、文化的模糊性。(1)弹性概念。(2)模糊的文化与不求甚解文化的实质:就是对人们有某种支配意义的,且为人们所认同(包括遵循、依托)的模式、符号、观念等。能满足人的全部需求。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类文化活动地域系统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文化结构层次的三分法,即文化由三个层次所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后两者又称非物质文化,是与物质文化相对。1、物质文化指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那部分文化产物。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可见的、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具有色彩和形态。具体指器物及其生产、工艺和技术等。物质文化的特点:(1)物质性即实体性可触摸的实体,可见的、有形的(2)基础性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载体,使其文化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书籍、雕塑。(3)时代性不同时代,物质文化是不断变化的,且带有时代特征2、制度文化它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包括人际关系和规范化了的社会制度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主要反映为各种各样的制度。特点:强制性和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3、精神文化指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等因素所组成。是人类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精神文化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年龄别生育率(‰),一年中某一年龄或年龄组妇女的活产婴儿数与该年龄妇女平均人口数的比率。总和生育率,在年龄分组组距一岁的情况下,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适度人口(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即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或国家所能容纳的人口。合理容量不是指最大或最高人口,而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并且能促进社会、、临界性和警戒性。适度人口研究的意义: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人口构成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的人口系统内部各因素的结构及其比例关系。研究其有助于揭示人口构成规律,为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口构成体系,制订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1)人口的自然构成按照人口的自然特征划分,反映人口的自然属性。(2)人口的经济构成按照经济标志划分,是人口经济特性的反映。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分配制度的影响。(3)人口的社会构成按照人口的社会标志划分,是人口社会属性的反映,如民族、宗教、文化等构成,随社会的变迁发生变化。性别比:以女子人口为100,计算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性别比=男/女*100抚养比(抚养系数):指少年儿童人口或(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率。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
人文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