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oc:..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宄摘要:以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分布状况、产业分布情况、国内500强企业在三地的分布情况为基础,采用综合分析法探讨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京津冀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关键词:京津冀;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6-0013-04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带来了京津冀地区高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联系最为密切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型人力资源支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实施京津冀区域高技能型人才一体化培养,能大大加快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笔者根据京津冀校企资源发展现状,探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服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对策。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一)区域产业分布状况近年来,京津冀区域整体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经济总量不断提高,GDP在全国的比重逐步提升。201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超过全国GDP比例的10%,占长三角、%。当前,京津冀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布局情况见表1。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全国第一;河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是京津的10倍。(二) 京津冀区域内国内500强企业分布情况从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国内500强)名单来看,2013年京津冀地区共有国内500强企业143家,%。北京最多,有99家,天津、河北分别有20家和24家。仅从大企业数量而言,北京是天津的近5倍,是河北的近10倍。由此可见,三地大企业数量分布极不均衡,表2是京津冀各地区国内500强企业的基本情况。(三) 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分布现状目前,京津冀地区共有高职院校109所,%,在校生近82万人,%,每年毕业生约27万,%,招生人数约26万,%o其中,北京市现有高职院校25所,国家示范校4所,骨干校2所。在校生10万余人。天津市有高职院校26所,国家示范校4所,骨干校2所。在校生16万余人,约占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0%。有数据统计,目前天津市的新技术劳动岗位从业者有近94%是来自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河北省现有高职院校58所,国家示范校8所,骨干校5所。二、京津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校企资源比例失调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北京市平均每所高职学院要负担4个国内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输出保障,。,。也就是说,京津冀三地之间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输出与三地的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差异极大。北京市的企业资源和教育培训资源与河北省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了较大的失衡。根据这种供求关系极不平衡状况下,必须在当前高职教育资源分布现实状况下通过探索京津冀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合作的办法来弥补,以建立能够与整个区域产业规模相适应的高等职业院校合作方式,统筹京津冀实训基地建设,带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整体均衡发展。从京津冀三地的人均GDP数据分析来看,京津两市均排在我国的城市前列,但河北省相对落后些。在产业结构上,北京市高速发展第三产业,天津市均衡发展第二、三产业,河北省则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京津冀三地的经济水平发展不均衡以及产业结构不同,为京津冀教育的协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题。(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随动性差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常会遇到有的专业供不应求,而有的专业分不出去的现象。入学时的热门专业毕业时就不那么热了,这里有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超前性问题,也有缺乏对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评估和预警的原因,还有就是地区影响力(政治、经济、交通等综合环境)的巨大差异导致的大企业入驻吸引力不同。很多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优势”和“特色”不明显,如全国高职院校中会计、电子商务、商务英语、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重复设置率较高,且特色不明显。(三)三地办学主体差异京津冀是有着明显行政格局的地区,三地高等职业教育在各自的办学模式和体制方面缺乏垮地合作。由于缺乏区域大局意识,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上没有体现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难以适应区域
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