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宫观再振玄风——西安八仙宫随感陕西是道教创教和发展的重要基地。(闵智亭:《三秦是道教萌芽与繁荣之源地》)。自老子于公元前488年入秦(樊光春:《老子入秦年份考》)为函谷关关令尹喜作授《道德经》开始,道教与陕西结缘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这其中,西汉前期赖以治国的“黄老之术”,东汉末季张鲁以神道设教割据巴蜀汉中的“五斗米道”,魏晋分别兴起于江南和关中而在唐代大行其道的“上清派”、“楼观道”,特别是宋金之交蓬勃兴盛的“全真道”等,都对陕西乃至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陕西悠久绚丽的道教文化传统中,知名的大型宫观多,有全国影响的高功法师多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唐宋草创,元明发展,明清勃兴,当代臻于极盛的西安万寿八仙宫无疑是其中具有很强代表性的一座道观。千年以来,处于古城西安中心区域东部的八仙宫,因其历史悠久、道风纯正、高道辈出、科仪规范、地理位置优越而在西北乃至全国享有盛誉。这里不仅是钟离权祖师点化吕纯阳祖师的长安酒肆所在地,也是八仙显化汇聚之所,可谓仙侣云集,灵光照耀,也吸引了元明藩王、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以及于右任先生、杨虎城将军等历代帝王将相的崇奉与关中父老的虔诚祈愿,在中国道教史上书写了并继续书写着浓重精彩的篇章。作为一座全真道教的十方丛林,八仙宫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气度与情怀。太上道祖教导我们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67章)八仙宫正是全身心地贯彻践行着这种慈悲、勤俭、内敛冲和的精神,并将它发扬光大。道教素有珍爱自然,珍惜生命的优良传统,历代仙真祖师莫不怀有慈悲济世,扶危救难的高尚情怀。当年,丘长春祖师顺天应命,为救济战火中备受乱离的黎民百姓,不顾年高体弱,毅然带领十八宗师西行雪山朝觐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教导止杀爱民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解救数万生灵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元史》中留下了重彩的一笔,也奠定了全真教兴盛蓬勃的基础。其后,历代全真门人继承祖师志向,勤勉修道,忧国忧民,传承着太上家风。今天,八仙宫一班人在胡诚林道长的带领下,坚持“道以为宗、戒以为师、善以为行、度以为愿”的宫训,捐资助学、赈灾救急,不分民族、不分地域,彰显了道家无私的大爱,也使修道与行善,积德与度世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中国的宗教素来具有民间性、民俗性和功利性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代的烙印和糟粕,但是道教所承负的中华民族的真精神,人间大爱的好品格却在八仙宫服务信众、奉献社会的点滴行动中得到了最大体现。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雅安受灾,八仙宫捐钱捐物从不吝惜,并以道教独特的斋醮科仪为遇难者超荐,为生存者祈福。我想,当灾区各族群众收到八仙宫的救灾物资时,当上圣高真听闻八仙宫道士们虔诚的祈祷时,当袅袅香烟萦绕在宫观的廊柱台阁间时,道教,乃至人类宗教的奥义就完全融汇于宇宙万物之中。《常清静经》曰: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八仙宫将修道传道与行善济世融为一体,把深藏于经籍中的道法施展于现实社会中,传承于宫观文化中,修身证道,推己及人,正是《感应篇》中“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等教导的生动体现。毫不夸张地说,八仙宫是中国道教的标杆宫观,也将会成为中国宗教界的一面旗帜。八仙宫是一座神仙降临的宫观,也是一处出神仙的
典范宫观 再振玄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