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分为: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形神合一、天人相应、内伤七情、外感六欲);③生物医学模式(以心身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为主导);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阶段)。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医学心理学的技术方法:①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与分析,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②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或因果关系的方法。(可重复)③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调查法是通过结构式访问或问卷等形式,系统、直接地从某一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心理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④个案研究法:个案法是对一个被试者的研究方法,可以使用观察、交谈、测量和实验等手段。(深入的)心理现象的结构:心理过程:①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 ②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情感③意志过程:意志、行为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等②个性心理特性:能力、气质、性格③自我意识系统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2)心理的器官是脑;3)心理是在反射活动中实现的。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1)心理是观念的反映;2)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映像;4)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表象和想象等过程。感觉:ppt: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书: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最低刺激量度。常见的感觉现象:①适应(“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明适应,暗适应)②后像(例如,人在注视亮的电灯时,如注视时间较短,然后闭上眼睛或关闭电灯,仍会感到眼前有一个灯的光亮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正后像。如注视的时间较长,将灯光移去后便会有一个黑色的灯的形象出现在亮的背景上: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颜色的负后像是原来注视颜色的补色,比如,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约1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会看到一个绿色正方形后像;如果先注视一个黄色正方形,那么后像将是蓝色的。)③感觉的相互作用(先吃糖,后喝苦药会觉得苦药更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难点也常常使用彩色粉笔书写板书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人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取决于感受器直接接受的刺激和同时受到刺激的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如摇动产生眩晕呕吐、辛辣气味使人流涕眼泪。)④联觉(颜色刺激如红橙黄使人感觉温暖,为暖色调;蓝绿色使人神清气爽;深蓝、青色、紫色使人感到凉爽甚至寒冷,为冷色调。医院病房在布置上使用浅蓝色的窗帘、浅绿色的墙围、白色的床单,使病人在病房中感受到平静、安逸,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恢复。)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特性:①知觉的选择性;②知觉的整体性;③知觉的理解性;④知觉的恒常性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记忆按保留的时间长短和编码方式分为: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最长不超过1分钟,记忆容量为7±2);③长时记忆记忆的基本过程:①识记;②保持与遗忘;③再认和回忆艾宾浩斯为实验心理学奠定基础。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得出结论:①遗忘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②变化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渐趋平稳;③以后随时间间隔很长,但所剩的记忆内容基本上不再有明显的减少而趋于稳定。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概括、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表象:是指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有关事物的形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和体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①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绪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性,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②情感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的情境性、暂时性和表面性,情感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③情绪是情
医学心理学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