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国建筑南京民国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第一,作为上世纪初全国性首都的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其曾经的重要地位和留给今人的沧遗,在全国历史名城中也难有出其右者。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作为首都的南京进行了城市的全面规划和集中建设,这形成了现在南京的基本格局,至今仍影响着城市的生活。国民政府制定的《首都计划》,可以说是第一次中国政府自己主持的大规模的现代城市建设规划,其内容包括人口预测、城市功能分区(中央政治区、行政区、住宅区、文教区、工业区、商业区)、道路系统规划、市政工程等。第二,南京是近代中国建筑师活动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他们或自办事务所,或在政府部门负责规划,或在大学担任教职,在南京近代建筑的探索、实施方面,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其中以吕彦直、杨廷宝、赵深、童寯、陈植、刘敦桢、徐敬直、李宗侃、奚福泉等为代表。他们多数留学欧美和日本,构成了我国的第一代建筑师。他们在创作设计思想的更新、不同建筑功能的规划、各种近代材料的运用、多种建筑风格的探索、审美标准的试探,直到具体施工的亲临实践等等方面,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创作出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作品。一个典型就是1929年建成的中山陵,至今为后人所尊崇和津津乐道。第三,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在时间上,从1912年算起到1949年只有38年,从1927年算起只有22年,其中还有8年迁都重庆,在这短短的二三十年间,留下的代表性建筑不少于200座。南京的近代建筑类型齐全,大型行政办公建筑、纪念建筑、商业建筑、文教建筑、教会建筑、使领馆建筑、住宅洋房等,在中国近代建筑史地位很高。这些建筑形式风格多样,中西兼容,反映了当时中。大观南京就好似一座规模宏大的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博物馆”,深深地打上了时代风云的烙印。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产生、转型、鼎盛、停滞、恢复五个时期,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六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建筑经历了由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的发展轨迹。南京民国建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个近现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南京民国建筑,其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在南京民国建筑中表现最为明显。它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它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建筑保存完好,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有建筑学家评论说:“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文化兼容并蓄,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的‘西化’,南京民国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作为民国之都,南京的民国建筑按照类型有以下几种: ●官方建筑类: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中央行政机构由五院十八部六个委员会构成,这些由中央政府统一建造的行政类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是南京独有的。如位于中山东路313号原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国民政府行政院(现解放军政治学院),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现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大楼)。●公馆别墅类:达官贵人的官邸别墅云集,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特色之一,其中以山西路、颐和路一带尤为集中,共建房1700处。这些洋房千姿百态,宛如万国建筑博物馆。●公共建筑类:纪念类的有中山陵;公共建筑中的励志社(钟山宾馆一号楼);文教建筑中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现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中山南路上的大华电影院(原大华大戏院)等,银行等公司建筑则有大家熟悉的新街口原交通银行,当年南京最高建筑——七层高的新街口福昌饭店等。南京的民国建筑中,还有一些建筑反映了中共革命斗争的历史。如梅园新村、梅庵、八路军驻京办事处、中央商场、和记洋行、中央军人监狱、首都监狱等,其中尤以中央军人监狱最具代表性。南京民国建筑呈现四大特点: 一、等级高:南京作为民国首都,中央级建筑多,包括国民政府“五院八部”等行政建筑,以及“中央研究院”、“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中央博物院”等,其规模、等级均属当时全国(甚至东亚)之最。二、类型全:按建筑原有性质可分十大类型,即行政办公建筑、纪念性建筑、文教科研建筑、宗教建筑、使馆建筑、公共性建筑、官邸建筑、工业建筑、交通建筑、民居建筑。三、历史及艺术价值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汇集了当时中外优秀的一批建筑师,在宁进行大量建筑创作活动,留下了风格各异、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四、内涵丰富:民国建筑大多与历史事件、名人相关。图片展示民国的党、政建筑(中国近代历史展览馆)总统府建筑群(现长江路292号)
南京民国建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