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三首诵读欣赏教学目标:1体会诗情画意 2背诵教学程序:一 导入二 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解题及作者简介(1)、解题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2)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整体感知(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3)诗中写了什么景?其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4)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 提示: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写出了草因雨而绿,但初始时并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3背诵二、学习《西江月》1 作者简介: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的一次夜行经历,比较容易读懂。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众”。黄沙,即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诗中描写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象,抒发诗人的闲适心情。作者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2解题初读 (1)谁来读读题目 ,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2)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3)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读,正音,齐读. 3、研读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教师明确解答: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上片:写晴。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
古代诗词三首诵读欣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