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小寒-历史论文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文余世存在最寒冷的日子来临前,中国人就预感到万象都在萌动新生。小寒是春天前的严寒,是黎明前的黑暗。它是艰难的,它也是躁动不已的诗人、思想家、学者、自由作家。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现为自由撰稿人。出版有《非常道》、《老子传》、《大民小国》等当新年的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节气即是“小寒”。这时,太阳还在地球的南回归线附近徘徊,北半球接受的太阳光热仍是极弱小的,中国的先民在长期的经验中认识到,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气象资料证实,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一般人会错以为冬至时太阳到了南回归线最冷,冬至时的地表固然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但还有土壤深层的热量补充,还不是全年最冷之时。冬至过后,到“三九”前后,即小寒节气期间,土壤深层的热量也消耗殆尽,尽管得到阳光、热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现全年的最低温度。民间有“小寒胜大寒”之说。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有意思的是,小寒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里的第23个节气,跟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一道表示严冬季节。虽然小寒是最冷的时候,但在先民当初的观察中,小寒的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历书》说:“斗指戊,为小寒,时天气渐寒,尚未大冷,故为小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寒是比小寒冷的。虽然在冰天雪地里,但先民们发现,小寒时期的阳能其实在增加。小寒的物候是,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虽然大雁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到了第二候,虽然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喜鹊却会冒着严寒开始筑巢,准备孕育后代。第三候中的“雉”是野鸡,在山中的野鸡也察觉到了阳气的滋长,开始鸣叫寻找同伴。更有意思的是,现代人的新年元旦,即太阳年的1月1日,是在小寒节气前几天。这个元旦的意义,很多人未必理解清楚。公元前104年,中国人编制出《太初历》,,。当时的中国人把握到,1章=19年=235月,在一章的周期里,阴历的朔旦跟阳历的冬至在同一天;1统=81章=1539年=19035月=562120日,在一统的周期里,朔旦冬至则在同一天的夜半;1元=3统=4617年,在一元的周期里,朔旦冬至则在甲子日的夜半。后来的“三统历”更把时间单位拉长,除了甲子夜半朔旦冬至之外,还要配合日月合璧和五星连珠的周期,“三统历”又立5120元即3639040年的大周期,其起首叫作太极上元,并将汉武帝的太初元年距太极上元的积年测算了出来,相差143127岁,即在时间大周期中已过了31个元。这是何等广阔的视野!诗人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中国人对数的时间把握早已千年万年。由此理解我们中国人说
二十四气之小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