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不可能事必躬亲,必须用人。要学会识人、用人!这是我从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一直指导我的管理工作。世界上最常用、最需要的学问恐怕就是识人、用人学问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决策水平和人才素质的竞争。企业的拥有者怎样选好人、用好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使企业的骨干力量形成一个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优秀团队。这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乘风破浪、胜利前进的关键。世界上最常用、最需要的学问恐怕就是识人、用人学问了。毛泽东曾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出主意、用干部。很多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清末名臣曾国藩在识人、用人的问题上可以说是研究了一生。还写了一部人学专著《冰鉴》。一部浩如烟海的《二十五史》和司马光主笔的《资治通鉴》都是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件,总结识人、用人和因而成败得失的记录。但是,这门最需要、最常用的学问,又是最深奥、最难学、变化多端、难以把握的学问。古今中外很多大人物因用人而成功或因用人而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而其中很多事情往往坏在他最亲近、最相信的身边人身上。“除了上帝、相信自己”成了一些人的名言。但是,要做成一件大一点的事情,不可能事必躬亲。必须用人。不少人就认为“自己的亲人最可靠”,“打虎还是亲兄弟,上阵还是父子兵”。这种思想就使不少家族式企业应运而生。可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家族企业也会在内部产生这样哪样的问题,进而危及企业的生存或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因而,识人、选人、用人就成了企业家们必须认真研究的学问了。企业用人向来没有一定的模式。都是根据企业、人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条件不同、两个企业用同一种方法去用人可能有的成功而有的失败。所以企业的用人即要讲原则性又要讲灵活性。同时,由于中国的国情限制,很多事情是能说不能做或能做而不能说的。用人问题因为涉及到“权谋”、“道德”等问题,说者大都讳莫如深。因而,我们只能将有些共性的东西在这里浅议:1、掌握企业的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用人的不同标准和方法。初创期要的是“跨马能够闯天下”的人才。而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就需要“提笔能够定太平”的人物了。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开始你是革命的动力,到了一定的时期,你就可能成为革命的阻力或对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不断地“吐故纳新”,淘汰哪些个相形见拙的人员,企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吐故纳新”有时是残酷的,但是却是企业发展所必须的。需要一定的成本和宽大的胸怀。对于创业时的“开国元勋”通过不断的提升后可以位置权臣,也可以用金钱、股份、闲职去安抚,却不可以为了这些人的情绪和“面子”而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2、切不可“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车”。所谓“大马拉小车”就是小企业用了大才之人。如三国的庞统当了知县,治国安邦之才到任后终日饮酒作乐,消极怠工。但是,“大马”一旦跑起来小车就有被颠覆或摧毁的危险。“小马拉大车”虽然没有这个危险性,但是,由于“小马”气力太小,拉而不动,企业也就无法前进。因而,多深的水养多大的鱼是企业选人用人的明智选择。3、世上的人虽然是各种各样,但是,以企业家用人的眼光去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可以信任而不可大用者。这是哪些个忠厚老实但本事不大的人;二是可用而不可信者,这是哪些个有些本事
用人管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