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设计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刘晓爱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鉴赏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精粹的语言艺术。(2)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丰富文言语感,提高诵读能力,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交流等方式,理解作者所陈之情,以及陈情的技巧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让学生珍惜亲情,学会感恩。教学重点: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上的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教学难点: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教学用具:教案、导学案及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了。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后人补:读《报任安书》不堕泪者,其人必不为人。”)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以“孝”著称的《陈情表》。二、课文诵读:●学生活动:对照注释,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学生活动:听范读。校正字音,并注意语言特点。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琅琅上口,说服力强。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三、整体感知:题目解读:“陈”:陈述、禀报。“情”:情况、情理、隐情、苦衷。“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写法上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情色彩。●学生活动:教师结合“表”的特征设问,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章大体内容。1、谁在陈情?(知人)2、向谁陈情?(论世)3、陈什么情?(主旨)4、怎样陈情?(手法)(一)了解作者:李密(224-287),又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辩才,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他又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上表陈情,婉言辞谢。晋武帝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准如所请。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本文写于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二)了解写作背景:晋武帝,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靠杀戮废帝自立,建立西晋
《陈情表》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