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流行性腮腺炎.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流行性腮腺炎
教学内容:病因及发病机制、护理、治疗及预防
教学目标:掌握:腮腺炎的病因、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熟悉:腮腺炎的治疗和预后;了解:腮腺炎的发病机制。
概念: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性肿胀、疼痛、发热等。除此以外,常可累计其他腺体组织或脏器及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极少死亡。
一、病源学腮腺炎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单股RNA病毒。对腺体和神经组织有亲和性。本病毒抵抗力弱,不耐热,一般室温下,经2-3天其传染性消失。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30%来苏尔、75%乙醇等接触2~5分钟灭活,但耐寒。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二、流行病学
: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腮肿前7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仅有其它器官受累者,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
:本病毒在唾液、鼻咽分泌物中通过飞沫传播。亦可接触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普遍易感。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1岁以内婴儿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本病分布全球,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可呈流行或散发。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
三、发病机制
在腮腺肿胀前7天至肿胀出现后9天均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为通过唾液飞沫吸入,侵入口腔和鼻粘膜,在上呼吸道上皮组织内繁殖,形成病毒血症,再侵犯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胰腺、性腺等腺体,也可涉及神经组织及其他器官。
病理:为非化脓性炎症改变。腮腺腺体及其周围组织充血、肿胀及水肿,被膜上可见点狀出血,腺泡细胞呈混浊肿胀或坏死碎解,腺体间质有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腮腺管水肿,管腔中有脱落的坏死上皮细胞堆积,阻碍了唾液的排出,使其滞留在腺体内,致使唾液内的淀粉酶经淋巴系统流入血液,故而血液中的淀粉酶含量增高,并从尿中排出。受病毒侵犯的睾丸曲细精管上皮充血、出血和淋巴细胞浸润,间质有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胰腺充血、水肿,胰岛可见轻度退化及脂肪性坏死改变。脑部的病变白质较灰质为重,神经细胞变性等。
四、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多数无前驱症状,少数病例可有发热、肌肉酸痛、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d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腮腺逐渐肿大,体温随之上升可达40oC以上。通常先单侧腮腺肿大,2~4d后对侧也肿大,双侧肿大者约占75%。因腮腺导管阻塞,咀嚼和进食时疼痛加剧。腮腺肿大于48h达高峰,持续4~5d后逐渐消退。成人重,幼儿轻。
(二)不典型病人无腮腺肿胀,而以脑膜炎、睾丸炎等为主要表现。也有仅见颌下腺及舌下腺肿胀。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
(三不一肿):腮肿边缘不清、皮肤颜色不改变、无脓液。

:1—3天开始。
:先一侧后双侧再颌、舌下腺。
5.

流行性腮腺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yst877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