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囚歌》教学设计及分析.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囚歌》教学设计及分析饶鸿英 【教学目的要求】 ,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 ,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 ,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把握中心思想。 。教师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三)研读课文,较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每小节均按“阅读——分析——概括”的顺序进行。分析时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1)“人”和“狗”各指什么?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 (5)第一、二节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 (6)“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 (7)“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8)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 (9)“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 (10)“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联系《就义诗》) ,归纳中心思想。(借助“纲要信号”板(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试背课文。分析: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体现授课人的成熟或不成熟的教学指导思想,那么我的《囚歌》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什么呢? 第一,紧紧把握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表现为思想性、工具性,还有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初级性的统一。小学六年级与初中相衔接,因此还应体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总之,我要把《囚歌》上成地地道道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第二,紧密联系两个实际,并在它们的结合点上作文章。首先要联系教材实际。从体裁上看,《囚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从思想上看,它是一篇革命理想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从内容上看,它虽然不很艰涩难懂,但多处用了比喻,精炼、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较深广的思想感情;从课文类别看,它属于一类课文。其次要联系学生实际。虽然在今天的这种特定的情况下谈不到“吃透学生”,但是对此时此地学生的实际也应该做出尽量符合实际的估计。江西是革命老区,有悠久的革命历史。但是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发挥也可能因教师或环境的变换而受到影响,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所谓“在两个实际的结合点上作文章”,就是说,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可以互相补充的地方。例如《囚歌》有理想信念教育的因

《囚歌》教学设计及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ris028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