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古代诗歌的立意一、立意的重要性作诗和作文一样,首先应该立意。意,就是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的统帅、灵魂。好比我们平常写论文,这篇文章要解决什么问题,我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在写作之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是“意”。如果没有这个意,你可能搜集了很多材料,却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这些材料好比是一盘珍珠,散落在盘子里;而这个意,就是把这些珍珠串起来的丝线,“意”起的就是这样一个作用。所以古人在论述诗歌立意的时候,都非常重视并高度肯定意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红楼梦》第48回写黛玉论诗,说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比如崔颢《黄鹤楼》)二、立意的原则和方法宋人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这就告诉我们,立意有深有浅,有正有反,有精有粗。但原则上,立意贵在深、新、奇、巧。深,指它要有深度;新,指新颖,发前人所未发;奇,就是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妙处;巧,就是指立意不循俗套,表现巧妙。而最终以自然高妙为诗歌立意的极致。下面举例说明:(一)哲思妙悟,升华诗意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有两层蕴涵:1、观察事物,应该采取不同的视角,才能准确把握事特的特点和本质。2、对人世是非纷扰的一种顿悟。人生的喜怒哀乐、是非成败,多因我们思考、观察角度的不同而产生,如果一旦超然物外,便能达到超尘绝俗的人生境界。(二)议论新警,推陈出新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上两首诗,都是通过议论上的翻案法,别出机杼,达到了立意的“新”。当然,要有好的立意,除了这样一种敢于翻案的眼光之外,还要精思妙想,反复推敲,反复锤炼,反复地深化和精化,选择最适合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人读了之后,为之惊讶,为之叹服,这就是诗学上所说的“炼意”。(三)巧妙剪裁,以小见大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前二句,写一场战争及其结果。“誓扫匈奴不顾身”,唐军将士怀着报国保边的信念,奔赴边塞,展开了一场非常激烈的战斗。结果战局不利,大批战士顷刻丧生,可见这是一场非常残酷的战争,但作者只用了短短两句话将它表达了出来。沿着这一思路,让一般人来写,可能会写这些将士葬身沙场,消息传来,他的家人、亲友无比的悲痛,写那种悲痛的心理,或者由此生发议论,批评唐代的开边政策。但是,诗人陈陶的高明之处在于,避熟就生,另出奇想,说:“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句诗,采取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处理方法:将实与虚、生与死,通过艺术表现上的相互对照,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一般来说,亲人的亡故会引起人很大的悲伤。而这首诗中,丈夫明明已经战死,而妻子却依然在温馨地思念着他,这对于读者来说,该是何等的残酷!
: 古代诗歌的立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