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材分析《黄鹤楼》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二首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诗中饱含的丰富思想、诗歌的格律与用典,对于引导学生欣赏诗歌,都有帮助。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学习经验,在诗歌内容上理解困难不大。教师要联系有关史实,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用典,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课前准备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导入:故事: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代有很多诗人都曾到这里游览,留下了不少诗篇。据说李白也曾来到黄鹤楼观赏景色,一时诗兴大发,正准备拿笔题诗,谁知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李白再三吟诵,大为折服,于是李白不题诗了,只在下面留下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竟能令李白折服。(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2、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背景介绍: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借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学生读。(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
【教学设计】《黄鹤楼》(部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