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烟雨》作者: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注释]:(1)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2)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3)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东坡此诗,正用此意。[赏析]: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这是苏东坡的一首绝句,和辛弃疾的《丑奴儿》有异曲同工之妙:“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文豪写诗不能以常理度之,文无定法嘛。这两篇文字明白晓畅如话,不避字句的重复,而趣味横生、已达禅境。我曾经拿给我的书法家朋友,求他挥洒翰墨,朋友笑道:“你这是考我的功夫呢!”因为写书法很怕遇见这种字句重复的情况,而坡翁那短短四句中,两句完全一样,稍不留意就写板滞了,刻意求变又怕露出斧凿痕迹。要达到返璞归真的境地,才能写出自然的意味、原作的境界。我爱这两篇文字。短短的数十字,隐含了人生的一声感慨。不是走过来的人,体会不到其中的况味。说到境界,便想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论述了:“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参禅三境界:“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庐山烟雨浙江潮,不都是水吗,任它幻化成万千氤氲气象,汇聚成一派沧海尽空的浩荡,也还是水。坡翁无疑是受行思禅师的影响才写出这句子的。许多事情,我们经过了,回头已经感觉不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新奇。当年或许曾经为了一个梦想卧薪尝
庐山烟雨苏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