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34058《民间文学》期中作业班级:07师本3班学号:0姓名:林婷婷莫让民间文学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一二三,鸡肉香;四五六,鸡肉Q;七八九,鸡肉油;油啰啰,炖一锅……”记得很小的时候,和邻居家的小孩儿天天用方言念着那些饶有韵味的童谣,大摇大摆地从村头打闹到村尾,一首接着一首,乐此不彼。“小时偷针,长大偷牛。”也记得,小时候顺手牵羊拿走一个伙伴儿的玩具,回家后被爸妈狠狠地教训一顿,从此也就记下了这句古老的俗语。“从前有个富人家的公子,从小就不喜欢读书习字,父亲请来的教书先生一个都被气走了。后来来了一位老先生,那公子恶习不改……老先生也放弃他了,背着行李离开……公子幡然醒悟,追到壶兰山下,突然脑袋开窍,老夫子出的对子他都对上了……后来,这公子高中状元……”夏夜漫漫,外婆一次次地讲着“壶兰山下脑瓜开窍”的故事,让小小年纪的我心痒难耐,也想去看看壶兰山,然后变得很聪明。那时候,对大人们口中时不时冒出的谚语、俗语很是惊奇,硬是缠着他们非要弄个明白;喜欢端坐在一群老人的身边,安静地听古老的传说、故事,十分入迷;每到传统节日,最欢喜的不是有吃有玩,而是村里上演的戏曲,咿咿呀呀甚是好听……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我对这些民间的俗语、故事、曲艺有了一份特殊的情感,于是在中学的时候,就时常在学校的图书室里翻阅相关的书籍。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才知道有民间文学这一门科学,才知道我听到的那些俗语、传说、歌谣不仅只是好玩,更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和希望。不得不说,民间文学是一个容量巨大、魅力无限的知识宝库。在这里,记录了先人们的各种足迹,劳动生产、思想观念、伦理意识、情感好恶、生存智慧和审美趣味……在这里,我了解到自己家乡的种种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历史渊源,那么地形象生动!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图景,有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童年的记忆依然清晰,然而,再清晰也只是记忆而已。如今,走在村里的小路上,身边跑过的孩童,嘴里唱的不再是曾经熟悉的古歌谣,而是幼儿园老师教的儿歌了;夜晚来临,小孩子们都习惯于捧小人书或看动画片,懒得听那些动人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了……或许,这只是个人的感性认识,是表面现象,但是却也让人不得不产生一丝隐隐的担忧,与我们底层人民最亲近的艺术形态正在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犹如血脉一样的传承正在被无形地割裂……而事实上,民间文学确实经历着一个可怕的低谷时期,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收集传承。一直以来,与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界限及归属问题,导致民间文学陷入尴尬的境地;原来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并取得优良成绩,甚至占有一定地位的学者转向了其他研究领域,这样就导致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优秀的后继者越来越少。这些,远不是我们在短时期内能够改变的,然而,我们是否要思考,除了那些专业学者,普通民众也可以甚至应该,为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做些什么?我们都知道,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这种集体性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会发现,不少民间文学作品,不
民间文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