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头发那些事.txt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头发那些事
头发这东西真怪,任你怎么剪剃拔吹、蒸烫拉染,它们非但无碍,反倒源源不断地冒出,如新如故,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头发的最初形态应是纯乎自然的。原始人不论男女都披头散发,想来他们生存环境恶劣,不会有什么心思去搭理头发。后来人类文明发展,人们才意识到是该打理一下头发了,可是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古训所囿,头发不能随便剪断,于是把头发挽起来,插上簪,编成个髻,或顶在头上,或扣在脑后。从披头文身到挽起头发,当是文明的一大进步,这时如果还有披头散发的,大约是非常之人,要么困厄而披发佯狂,要么愤世而披发行吟,要么隐遁而披发入山,皆非常人所能相拟。
高高的髻顶在头上,男的还要绑上头巾戴上帽子,尤其是士大夫,“峨冠博带”,来不得半点含糊。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死于乱兵刀剑之下,死前还不忘把被砍断的帽带系好,并说“君子死,冠不免”。对于君子来说,死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斯文被辱仪风丧失,虽说有几分迂阔,但有时也让人肃然起敬。女人的髻花名目肯定繁多,不然中国文学里描写美人的诗文不会动不动就牵扯上头发。曹植写他心中的美人时就说:“云髻峨峨,修眉联娟。”古代女人想必以发髻高为美。《汉书·马廖传》里更说:“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一尺高的发髻堆在头上盘旋如云,会不会有点吓人且不说,至少说明古人的审美眼光迥异于今人。最常见的还是“云鬟雾鬓”之类修饰语。曾有陶慕宁著《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一书,将女人长长的秀发从唐朝一路拖到晚清:花映垂鬟转,香迎步履飞;口嗑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绿鬓云垂,旖旎腰肢细……长长的一串,非“鬟”即“鬓”。美人盘起的发髻再迷人,两鬓松松掉下的几绺乌云再撩人,早就沾染了千年的闺中香艳和才子笔墨,终究抵不过审美疲劳的暗中滋生。还是曹雪芹写睛雯头发用的“挽”字,形神毕现。抄检大观园风波时,睛雯“挽着头发闯进来”;宝玉的雀金裘被烧了个洞,她“挽了一挽头发”咬牙补了一宵。这匆匆的一挽,比起“云鬟雾鬓”来要风姿卓绝得多,曹雪芹不愧为写言情文学的高手。
把头发与烦恼绾连起来说道,自古就有,像诗人发愁时便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听了这话,和尚就要发笑,笑世人想不透看不穿,像他们那样斩去三千烦恼丝多好,图个内心清净,连洗头都省力。满清入关时,下剃头令,但奇怪的是,这种头剃得阴不阴阳不阳,还拖了条猪尾巴似的辫子叫外国人嘲笑了几百年。不过到了晚清,人们突然发现辫子也非绝无一用。冯骥才小说《神鞭》里的傻二,脑后一条辫子就练得神出鬼没,抽得洋人鬼哭狼嚎找不着北。头发战胜了刀枪,“豕尾”变成了国粹,这是国人万万没想到的,泱泱中华可炫可耀的资本何其多哉,难怪辜鸿铭老先生要晃着脑后的辫子说“这是我的护照”。辫子之可赞美真可谓彰然明矣。
八十年代初,大陆沿海城市的街头开始出现“长发怪客”,盖因“披头士”之风东渐。彼时国人封闭已久,男女老少的发式都践行着“地方响应中央”的号召,头发长及耳根者常被视为异端,招来白眼,就连孩子们都会跟在长发男后面指指点点:“看,坏人。”及至九十年代摇滚乐盛行,校园里经常可见长发及肩的歌手,远看男女莫辨,近看仿佛丐帮弟子,经常闹出笑话。说起艺术家的怪发乱发,我等天生缺乏艺术细胞,不能领略其妙处。想来艺术家异于常人,其邋遢猥琐正好说明艺术才情的深不可测;至于名士之流怒发蓬松,招摇过市,那也是当地人文一大胜景,轻易抹

头发那些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生发豆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