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总则第一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订,是巢湖市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第二条本规划基本依据包括下述标准和文件: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2.《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安徽省政府)3.《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1985~2000年》(巢湖市政府)4.“巢湖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纲要基本框架”(巢湖市政府)第三条规划原则1、高标准的城市建设目标。2、全面整体协调发展。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策略,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4、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创造富有特色的优美城市景观。第四条规划年限本次规划近期年限为2000~2005年,远期年限为2006~2020年。第五条城市规划区本次规划巢湖市区规划区面积共443平方公里(包括规划建成区),其范围西至中旱,北至夏阁,南至银屏、散兵,东至清溪半湖、亚父。规划区用地包括现状城区及环城、中旱、夏阁、半汤、亚父、银屏、清溪半湖等乡镇行政用地,详见规划区范围图。第六条城市建设目标1、规划期内,初步把巢湖建设成为以旧城区和半汤两个城市片区为主体,东、西、南各城市组团均衡发展的现代化中等城市;2、建设成为皖中地区合、巢、芜经济走廊上旅游业发达,工业和商贸繁荣的经济次中心城市;3、建立健全高效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市民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做到设施齐全、环境一流、高效安全;4、建立可靠的水源、能源供应体系和防洪排涝安全保障体系及相应的工程设施;5、建立快捷便利先进的通信网络体系;6、建立发达、安全、可以满足市民选择要求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第七条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一定时期内,巢湖市经济发展应以壮大、集聚为主。其发展战略应为“市场导向的极核发展”,经济发展以外部推动为主要动因。通过市区和县城两级经济“极核”的逐步强化,积极着手市域内部的结构调整(空间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全市经济发展逐渐过渡到以自身发展为主,外部推动为辅的良性机制下。第八条产业发展方向1、区际职能与分工巢湖市应积极主动地谋求产品深化配套的地域分工。整体上,全市工业结构应形成传统主导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一般产业、区域分工合作的高技术产业共同发展的综合格局。2、产业空间结构的地域调整随着经济发展,巢湖市应调整目前离散状的城镇及产业布局,在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城镇集中发展,尤其是要“做大”中心城市。一定时期之后,通过集聚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强化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推进型”的主导产业及创新企业家群体,形成市域经济增长的极核(巢湖市区),提高全市经济系统的整体效率,增强经济增长的能力。3、产业结构演替全市第三产业将逐步上升,这种上升将主要取决于服务性第三产业(如旅游业)的大规模发展。巢湖市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产业发展的突破点还是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内部的制造业部门。4、产业发展方向(1)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体系在制造业内部,全市实行多层次产业发展政策。在继续保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同时,巢湖应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某些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努力谋求跨越式发展,争取形成若干带动性企业。在广泛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应寻求与省会合肥、南京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与分工,在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扩大和增加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2)生态型的产业结构体系巢湖毗邻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资源的优势日益凸现。调整市域产业结构,逐步形成生态型产业结构体系当成为巢湖今后发展的重点。第九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1、社会经济发展近期2001~2005年目标:国民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单位:亿元指标/年份20002005年均增长备注国内生产总值231339~3478%~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2007210~%~%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年份/%%%%%%%%%~20亿元,年均增长8%~10%,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低于6%全市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7~‰之间,到2005年全市总人口不超过47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38%以上,全市城镇总人口约180万人。2、2015年社会经济发展远景目标201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在200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人均;人口控制在500万人以内,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和成熟;把巢湖市建成一个经济发达、设施良好、社会文明、风光
巢湖总规文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