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1、子:先生,指孔子。 2、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3、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4、自:从。 5、愠(yùn):生气,发怒。6、君子:指高尚的人。 7、日:每天。 8、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9、谋:谋划,指办事。 10、忠:尽心竭力。11、交:结交,交往。 12、信:真诚,诚实。13、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4、故:指学过的知识。 15、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16、殆(dài):有害。 17、诲(huì):教,教导。18、是:此,这。19、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20、善者:指长处。善,好。21、从:跟从,这里指学习。22、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23、弘(hóng)毅]刚强,勇毅。24、已:停止。25、凋(diāo):凋谢。26、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二、重点知识概括:1、通假字、女:同“汝”,你。 知:通“智”,聪明、智慧。说:“悦”的古字,愉快。2、一词多义知:人不知而不愠以:可以为师矣之:诲汝知之乎温故而知新仁以为己任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之为知之3、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知识(3)不耻下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古今异义①默而识之:(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②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今义:数词)5、成语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死而后已岁寒松柏择善而从知之为知之三、文言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童趣一、字音:童稚(zhì)拟作(nǐ)藐小(miǎo)鹤唳云端(lì)凹凸(āotū)土砾(lì)沟壑(hè)怡然(yí)二、文学常识:沈复: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江苏苏州)人,作品《浮生六记》是自传体散文。作者以纯朴的文笔,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乐与愁苦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三、作品主旨:3、《童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在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灵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本文写作特点:①先总后分,点面结合。②丰富的联想和
七年级上下册古诗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