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
主讲教师:王爱红副教授
《经济学原理》课程的重要性
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好整个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前提。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对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的一条最重要的理由是,在你的一生中——从摇篮到坟墓——你都会碰到无情的经济学真理。作为一个选民,你要对政府赤字、税收、自由贸易、通货膨胀以及失业等问题作出判断,而对这些问题只有在你掌握了经济学基本原理之后,才能够得以理解。”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保罗萨缪尔森
【知识导入】
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与经济学有关,如价格、供求、市场、利润、成本、失业、利率、股市、通货膨胀、国民生产总4R(GDP)、国民收入(NI)、贫富差距、和谐社会、经济危机等。无论我们是否学习过经济学,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经济学的规律办事。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为“经世济民”、“经邦济国”之意,比较接近现代汉语中的“政治”一词的含义。西方国家的“经济”一词源于古希腊,是指“家政学”,即家计管理的意思,特别是指家庭收支方面的管理。近代日本人以“经济”对译英语economy,含义转变为社会生产、分配、消费的总和,兼指节俭、合算,该含义已经和古汉语中的“经济”一词不同。清末民初,随着日本经济学论著(尤其是教科书)大量入华, “经济”一词从日本“引进”,该词成了包含理财、财务、财富等与“钱”有关的现代词。
孙中山等人也大力倡导学习日本经济学论著, “经济”新义在中国得以流行,成为通用词。但部分中国近现代学者,有的反对使用日本译词(如严复),有的是作保留式采用(如梁启超)’而另创“计学”、“生计学”、“平准学”、“富国学”等词代之。中国第一个留美经济学博士马寅初1914年撰写的博士论文,也不用“经济学”一词。
日本学者中不满意此_译词的也为数不少,如启蒙思想家西周曾创“制产学”,试图取代“经济学”。福泽谕吉虽是“经济学”一词的最早译者,但他认为该翻译仍不精确和恰当,而长期使用“富国学”。“理财学”等概念来表示经济学的含义,他创办的庆应义塾(后更名庆应大学,与早稻田大学并称日本“私学双璧”)的经济学部(学部即系),长期称“理财学部”。但是现在采用“经济”和“经济学”的概念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那么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是什么?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它的发展和演变历史如何?我们要学习的经济学和原先所想的经济学是一回事吗?
学习中的困难
本课程具有是逻辑体系十分严密的特点,前后连贯性很强。
学习的方法
预习与复习的重要性,力求达到理解。
需要有好的学风,并形成相互争论、深入讨论的习惯。
多做并且要认真做习题。
参考书目: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中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
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西方经济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