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笔译
外语系:史清玲
第一部分
英汉语对比研究
语音
第一讲
汉语的音系特征:(1)元音优势。汉语没有辅音可以成字,没有元音,则不能成字。这就使汉语音素组合具有优美的音乐感、实质感;(2)声调系统。由于汉语的字都必须有元音构成基本音素,具有充实的音量,因此,汉语的字都有声调,构成了汉语特有的声调系统(四声);(3)平仄分类。汉语声调系统又有平仄的分类,平仄分类使汉语极富节奏感;如“光明正大”、“谦虚谨慎”是平平仄仄,“异口同声”、“快马加鞭”是“仄仄平平”,因此读起来非常顺口悦耳。(4)组词灵活。汉语属于单音文字,非常便于组成不同音节的词或词组。词与词搭配时也不必使用联结音素,这就使得汉语得语音流纯净、清晰,优美悦耳。上述汉语得语音特征充分表现在杰出的汉语文学作品中,显示出汉语因素的独特的风格美。如诗歌,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句中平仄交替,上下句平仄对立,排列非常整齐。
散文当然不必像诗歌那样讲究平仄,但适当注意句内平仄的搭配,对美化语音的声调,增强艺术的感染力量,也有很大作用。正像老舍先生在《戏剧浅谈》中所指出的那样: “即使写散文,平仄的排列也还该考究。‘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就不好听。前者二平二仄,有起有落;后者是四字皆平,缺乏抑扬。四个字尚且如此,那么来说几句就该好好安排一下了。”
下面这段散文,平仄搭配很有规则,声调显得十分和谐悦耳。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第二讲
浅谈英汉翻译中音韵与节奏的处理
语言是以语音作为物质外壳的。一篇好的文章读起来总是琅琅上口,音调悦耳,因此人们常常使用“声情并茂”这四个字来评价这样一类的好文章。所谓“声”就着重语音方面讲的,它跟作品的语义内容即“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之所以不朽,关键在于其审美价值。作者通过写景、抒情、叙事、说理或创造形象传达他的意图,同时,作品的审美价值通过语言的声响和节奏表达出来。因此,如何在翻译中体现语言的声响与节奏,保持和再现文学作品语言审美价值,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般说来,词语声音方面的修辞现象,涉及到谐调和节奏两方面的问题。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英汉翻译中音韵与节奏的处理这个问题。
谐调
谐调是指字音组合的和谐优美。要使词语的声音谐调,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声响
在文章中,如能恰当使用“双声词”、“迭音词”和“摹声词”,可以使字词声音组合和谐优美,悦耳动听。古人这样形容双声、迭韵的语音美:“迭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取其婉转。”意思是说两个韵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声音特别响亮,铿锵悦耳;两个声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发音部位一样,说来自然顺口。如,
举例说明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献血。
其中“惨淡”是迭韵,“淋漓”、“鲜血”是双声。这些双声迭韵词的使用,使句子的声调十分和谐悦耳。
拟声词的作用,在于加强语言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汉语中拟声词特别发达,如“关关雎鸠”、“车辚辚,马萧萧”、“青青河边草,郁郁园中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使用同一音节重迭的迭音词,既美化了声音,又创造了意境,从而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文的典范。在散文中也可经常见到词的重迭运用,如“高兴”往往可以说成“高高兴兴”,“唠叨”说成“唠唠叨叨”等。
On some October morning there is a heavy hoar-frost on the grass and along the tops of the fences; and at sunrise the leaves fall from the trees of our avenue without a breath of wind, quietly descending by their own weight. All summer long they have murmured like the noise of waters; they have roared loudly while the branches were wrestling with the thunder gust…
十月的早晨,有时候草地上,篱笆顶上就有浓浓的霜。黎明日出,我们林荫道上的树叶就纷纷落下,一丝风都没有,只是被地心引力吸下来了。回想夏日,树叶总是沙沙的响,宛如流水一般;雷雨之时,树枝和狂风肉搏,树叶也呼呼作响
英语笔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