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指环》登陆上海的文化启示.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指环》登陆上海的文化启示来源:作者:杨燕迪人气:Emus论坛借世博东风,上海大剧院于2010年9月中下旬隆重推出科隆歌剧院全新制作的19世纪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音乐戏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似是为了凸现和强调这部连演四个夜晚、总长度近16个小时的鸿篇巨制的不同凡响,此次《指环》在大剧院不仅连演两轮,“艺术人文频道”还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密度全程转播了演出盛况,加上相关的电视系列专题节目、上海大剧院的艺术教育系列专题讲座、各路媒体的宣传报道和评论、以及来自全世界各地众多乐人和乐迷的热烈关切——《指环》在上海的这次“强势登陆”,俨然已成为沪上近年来艺术生活中的一个重大文化事件。面对如此隆重的演出活动和文化事件,在陶醉、兴奋和震撼(以及精神和体力的双重疲劳)之后,理应有某种更为深入和成型的清理与反思。毕竟,《指环》这样的歌剧演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娱乐秀”,它的规模、尺度、内涵和质量,实际上要求我们“郑重其事”甚至“正襟危坐”,进而达到某种深刻和严肃的启迪、感悟和教化——实际上这正是创作者瓦格纳的本意,并早已成为瓦格纳剧作演出的传统。尽管多年来针对瓦格纳的艺术理念一直存有各种争议和反驳,但瓦格纳式“作为宗教的艺术”的理想主义追求,不仅典型代表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潮,也对其后的现代艺术与当代音乐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经典艺术的当代性,在瓦格纳歌剧(特别是《指环》)自二次大战之后的制作实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科隆歌剧院的此次《指环》制作,以其明确无误的当代性格给中国观众以不小的冲击乃至震惊。似与瓦格纳唱词的古老神话内容和音乐的19世纪风格形成某种具有张力性的对位,舞台上所呈现的是完全当下的、现时的和世俗的视觉图像与形象:西装革履的上班族、衣衫褴褛的流浪女、虚张声势的指挥官、起吊机、冲锋枪、垃圾场、办公厅……导演(加拿大人罗伯特·卡森)和舞美设计(帕特立克·金蒙斯)的用意是再明显不过:《指环》一剧所展现和批判的权力欲望与金钱崇拜,并非只对19世纪有效,而且也是直指当下。统观全剧,贯穿舞台的“主导视觉意象”有两个,其一是混乱不堪的腐臭垃圾,其二是弥漫四处的军队符号——这显然集中体现了该剧中两个处于核心地位的关键命题:腐败与暴力。特别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剧中那些优美的、高洁的音乐场景(如《莱茵的黄金》一开场的莱茵河场景、《女武神》的爱情场景、以及《众神的黄昏》最后的布伦希尔德祭礼终场),往往都发生在“脏乱差”的垃圾环境中;而剧中的危机时刻或阴谋场面(如《女武神》第二幕的沃坦独白场景,《众神的黄昏》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吉比雄人场面),却被置于堂皇气派的办公大厅之中。如此刻意的不协调和不匹配,虽然会让某些观众感到不适,但可能恰恰体现出导演关于这一版《指环》制作的“后现代”式意图:“败絮其中”的生存状况和生态环境正在给当代人拉响警报。应该澄清,这种保持原作文字文本和乐谱文本不动、但在舞台处理上大胆引入当代立场的歌剧制作实践,在当今西方歌剧界(特别是欧洲的舞台)已是惯例,而不是反常。部分中国观众的不适应和不日接触较少,也是由于对经典作品的当代价值开掘还缺少更加多维的理解。任何源自往昔的艺术流传物,如果不能在当下的、当代的社会环境中激起新的回声,它就丧失了应有的、实际的生命。反过来说,经典的艺术品,正因为能够不断被后人予以崭新的意义诠释,才得以达到所谓的永

《指环》登陆上海的文化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花世界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1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