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doc:..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沙泰慧1刘维明2(1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济南250012)【关键词】幽门螺杆菌中医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7-0082-02澳大利亚学者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于1982年首先发现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并因此获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Hp为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菌,可以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1]。世界上超过50%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我均为59%[2]。临床使用丙药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案疗效较好,但存在细菌耐药性、药物副作用大及病人依从性差等弊端,使临床效果受到影响。因此近年来中医学者对Hp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果。“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有学者认为脾胃虚弱是木病发生的重要基础。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HP感染属中医“邪气”,病邪乘虚而人,或正虚邪恋,出现虚实并见,木虚标实,或生寒、或化热,出现胃脘疼痛、胀满、嘈杂等症状。周正华等[3]研究认为Hp所导致胃病的病机实质以“脾虚”为木,“湿阻”为标,康美清[4】研究发现脾胃虚弱证和湿热证患者Hp感染均较高,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Hp侵袭致脾胃功能下降,Id久虚弱,故脾胃亏虚是Hp能侵入体内引起疾病的前提之一,而脾胃湿热又是Hp易感环境,所以Hp致病同吋存在因虚致实、因实致虚两种病机。。中医注重辨证分型,主要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健脾益气、和胃助运、清热化湿、滋阴益胃等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其在缓解症状方面效果明显。许多学者认为HP感染以脾胃湿热、肝郁气滞等证型感染率较高,而脾胃虚弱等证型感染率较低。如李东灿等[5】研究了7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同吋选择43例冋病脾胃气虚证患者和10例健康人分别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湿热证HP感染率最高,而脾胃气虚证HP感染率低。蔡子鸿等[6]选择慢性胃病206例,按照中医辩证分型标准,并观察HP感染与不同中医证型、不同性别、年龄、病程之间的关系。从比较中发现,Hp感染以胃热盛型最多见。郑惠虹[7]研究认为脾胃湿热最多见,肝胃不和次之,脾胃虚弱和胃阴不足最少。也有学者从疾病演变规律分析,早期肝胃不和,继之正气渐虚,邪气较盛见脾胃湿热交争,HP阳性率最高,病久胃阴不足,正虚邪不盛,HP阳性率偏低。王长洪等[8】对1052例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型和脾胃虚弱型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Hp检测,%,%。。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了单味中药对HP的抑菌作用。杜平华等[9]针对20味中药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黄芩、金银花、板兰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51 KB
  • 时间2019-02-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