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参与“八一九政变”克格勃垂死一搏.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参与“八一九政变”克格勃的垂死一搏-历史论文参与“八一九政变”克格勃的垂死一搏 李星1991年8月24日夜,一台莫斯科市政府派出的大吊车来到卢比扬卡的克格勃大楼前,在围观人群一片欢呼声中,用套索吊住捷尔任斯基塑像的脖子,将其从底座上吊起,拖到美术馆附近的空地上——在这里,“铁的费力克斯”同志不会孤单,因为这块空地将很快到处伫立着从别处“下岗”的苏维埃领袖塑像。安坐信息之网的蜘蛛对于这一幕,无论是6年前被老同志们选为这一超级大国和超级大党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还是3年前被任命为克格勃掌门人的克留奇科夫,都是此前做梦也想不到的。尽管苏联的上层人事斗争始终蒙在一层厚厚的迷雾之中,但任何一个克里姆林宫学者都不难根据公开报道的蛛丝马迹断定,克留奇科夫属于戈尔巴乔夫的“红人”。证据俯首皆是:克留奇科夫是第一个从克格勃第一总局(对外情报总局)局长的位置被提拔为克格勃主席的,而选择提拔他的人正是这位年轻的总书记。在之前的1987年12月,戈尔巴乔夫第一次华盛顿之行时竟带上了克留奇科夫——而第一总局领导此前还从未有过陪同苏联首脑一起访问西方相当依赖克格勃首脑提供的情报,或者不如说,后者可以决定总书记能看到哪些信息,不能看到哪些。克留奇科夫在1988年走马上任时,接手的是世界最大的特殊机构。这一机构拥有近50万工作人员,拥有独立的武装力量(20余万克格勃边防军)、掌握了党和政府的通讯(6万通讯部队)、掌管了苏联领导层的保卫、休憩、日常消费,并负责运行战时指挥场所,既是苏联对外搜集情报、对敌国进行颠覆破坏的手臂,也是监视国内一切不稳定因素的眼睛。它一年有35亿卢布的预算,而且开支不受任何外部监督。在它之上,只有政治局和总书记,而当政治局随着戈尔巴乔夫主导改革的深入,越来越被架空之时,它就更是一人之下了。与其说它是一个机构,不如说它是一个国中之国更为确切。比起苏联军方、外交部、军工复合体等独霸一方的势力,克格勃拥有一个它们都没有的独门优势——信息。尽管没有明确法律规定,但克格勃实际上可以以“革命”和国家安全的名义,对国内一切人、一切机构进行窃听和监视,并可以伸出触角,从世界各处的茅屋和官邸搜集情报。因此,克格勃首脑就仿佛是一只安坐巨网中央的蜘蛛,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他这里汇集,并由其取舍、加工后送给总书记等情报消费者。这一权力看似不显山露水,实际上是惊人的。比如,当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与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视各自的部门为禁脔,并对他人的领域一无所知时,克格勃首脑安德罗波夫却可以凭借掌管信息管道的优势,对国防和外交都有发言权。在戈尔巴乔夫还“只是”一名政治局委员的时候(苏联政治局未设常委),他曾经和另外一名同僚找到安德罗波夫,想要看国家预算资料,遭到了后者的回绝:“那可不行!你们问得太多了,你们无权知道。”或许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的是,戈尔巴乔夫一直将克格勃视为他改革的支柱。1986年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在就改革方案做报告时,特别提及:“在帝国主义反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破坏活动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国家安全机关所担负的责任也日益重大了。它们在党的领导下,严格遵守苏联的法律,正在做大量工作,揭穿敌人的阴谋,制止种种破坏活动,保卫我们祖国神圣的边界。”这段话实际上是对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时期政策的一脉相承。这是因为,克格勃不仅可以为他的改革提供必要的铁腕支持,也可以通过经济和工业情报的搜集与窃取,为苏联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戈尔巴乔夫受克格勃的影响很深,特别重要的文件克留奇科夫总是亲自给戈尔巴乔夫送来。有时是亲自把密信封好给戈尔巴乔夫送来,很少假手秘书。克格勃的“新面貌”当“新思维”“改革”“公开性”等名词响彻东欧之时,克留奇科夫也做出了一些改变以适应新形势,比如在克格勃历史上首次在自己办公室接见美国大使、增加在新闻媒体的曝光率、拍摄对外宣传电影等。不过,用克格勃的行话说,克留奇科夫这位安德罗波夫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一手栽培的人物,骨子里始终是一个“契卡分子”,即始终抱着你死我活的斗争观念看待世界。比如,安德罗波夫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一直坚信,美国里根当局即将对苏联发起全面核袭击,并将搜集该方面情报列为最优先事项,举行了代号为“瑞安”(即俄语“核导弹袭击”首字母的缩写)的全球性行动。尽管驻西方的苏联情报人员对这一臆测普遍不相信,却无人敢拿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开玩笑,不得不根据上级制定的情报搜集范围,揣摩上层喜好搜集甚至编造相关情报,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安德罗波夫对战略局势的判断。这一方面反映了苏联此时对美国决策层已缺乏渗透,拿不到高质量决策情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苏联的情报工作越来越陷入阴谋论的老路,现实感越来越差。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就毫不客气地将莫斯科对里根政策的解释描述为“偏执狂式的”。安德罗波夫去世后,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

参与“八一九政变”克格勃垂死一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花世界
  • 文件大小161 KB
  • 时间201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