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星星的孩子-教师教育论文来自星星的孩子 文/朱欣敏“天降奇星”2011年秋天,临近开学。接到教导主任的电话,让回校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原来,我刚接手的一年级三班里有一个特别的孩子,孩子父母希望能提前与班主任做好交流与沟通。三天后,初次见他,身材瘦削,眉头紧锁,拧在板凳上双手紧紧地抱着爸爸不放,嘴里高嚷着:“我不要你走,你不要走!”这一嚷,引来了初次走进一、三班教室的小朋友和家长们异样的目光。我迅速走过去,本想这些过度依赖家长的小家伙,凭我多年的经验不出三句话准能搞定。于是,拉过他的双手将他转过身来,没想到还没等我开口他就对准我的胳膊猛地咬上了一口,惊得我一身冷汗。这时,教室里的所有人更是惊愕不已。接下来的三天,虽然有他爸爸的陪伴和监督,但同学们不是被他用鞋子敲了脑袋,就是扯了头发,要不就是和我一样“光荣负伤”……学生们的尖叫声、哭声,家长们的责问声,“不好意思”“实在对不起”“请原谅”的道歉声,压得他爸爸和我喘不过气来。探测“星轨”这种“见子打子”的日子实在难熬,我决定透过问题看本质,通过再次和他爸爸进行深度沟通,充分的了解孩子入学前的情况。发现这个孩子出现问题的三个原因。(一)没有安全感,对新环境适应慢。随班就读有利于特殊儿童适应社会,但同样的要求,同样的关注对特殊儿童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缺乏安全感,更渴望得到关注和爱,更喜欢肢体接触。由于在幼儿阶段家长和老师按照普通幼儿的标准来要求和对待他,忽视了孩子特别的需求,让他更没有安全感。他之所以会不时地出现一些攻击行为,是希望引起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注意。(二)比较自卑,极度敏感。随着年龄增长和理解力的不断增强,他更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融入这个集体。但实际上他与同龄人的差距在越来越大,他自己也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自己不自觉地暗自使劲,也越发在意身边人对他的看法,对自己不那么好的表现经常会以发脾气、情绪失控等方式表达出来。(三)理解力差,感觉没有“开窍”。孩子与陌生人交流时有一定的障碍,不能正确的理解和执行大人的指令,学习能力弱,没能建立正常的课堂秩序。“星”路历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孩子生活之初的头几年,在他的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他周围的人以及丰富、多方面的人际关系。”一个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班集体,能让孩子充满自信,提高社会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每一个班级都是由个性化的孩子组成的集体,良好的班级氛围与环境的形成有赖于班级每一个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而良好共性是在个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共性一旦形成,便反作用于个性,促进孩子全体素质的进一步优化。(一)打造“星路”——营造宽松接纳的氛围。作为一个孩子,他更渴望的是被集体接纳,被人喜欢和关注。他渴望的是在他说话时,有人认真在倾听,有人也会用亮闪闪的眼睛看着他,那么多投向他的目光中有一些欣赏与肯定,更多的是善意与理解。教育就是一种影响。怎样去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呢?不仅需要老师言语、行为方面正面的示范,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二)慧眼“识星”——进行赏识教育。是人都会有“从众”心理,而小孩子的“从众”多表现为“向师性”。教师对一个同学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其他孩子对他的态度。在一开学的时候,我就积极的与各科老师进行沟通,
来自星星孩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