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治天下"是句历史名言,事过境迁,夕日的封建社会早已经化为就历史的烟尘,但是这句名言在中国历史上不知道激励和引导了多少俊杰成就了英雄伟业。修身,也即正心修身,应力克“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正心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即喜爱一个人的同时,能够“所谓认识到他的不足;厌恶一个人的同时,又能了解他的长处。在当代,“修身”,一方面要“识事务”,即认识“人”,进而正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统领事务才能。也就是说,要具备文科方面的知识与才能。另一方面要“明事理”,即明白自然事务发展的规律,是一个认识客观世界,了解客观世界,发现客观世界,影响或改造客观世界方面的素能要求。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应当都是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再一方面要“兴事业”,即每个人要有实现自己理想或梦想的追求与抱负,要“志高存远”。治国,即治理国家,这是一个人成功的标识。治国,本意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当官”,而是要以自己的行动参与国家管理事务,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社会民众生活,关心的方法,一方面提高自身涵养,不因自身的素质而负效于“综合国力”。另一方面要以其言行影响教化民众,达到或实现以其身正影响社会公正的效果。再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人的态度关注国计民生,要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天下,即以自己的行为使天下公平太平,用当下的话说,就是要以自己的行为,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点事。平天下者,当以“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为行为准则。世上只有“贪官”,绝对没有“污民”。有才德之人,特别是“吏”者,孝敬老人,尊敬先贤,施救弱者,民即“以吏为师”或师贤能之辈,果如此,民众当然不可能背理作恶,怆害社会。作为时代精英的大学生,修身治天下仍然是自己的立身之道,除不变传统意义外:“修身”,要塑造自己良好的科技文化素养,端正自己的言行,最低层次要使自己的素养、言行和自己的存在正效于“综合国力”;“治国”,自己要有自己的事业,要有服务于社会公正的社会责任感;“平天下”,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境界。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修身、治天下,既是个人素能的要求,也是个人社会责任感的要求,这种要求,具体而言:第一,要有“不为浮云遮望眼”,脚踏实地二十年的“正心修身”之志。要心甘情愿“冷板凳”,孜孜不倦“苦读书”,不近功急利,要把自己的科学基础知识打扎实、打牢固。第二,要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气魄而“修身齐家”。要有科学无禁区的观念,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治学精神,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任何问题都敢讨论,不畏权势,探求真理的精神。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的客观现实性,先要治理好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小家庭、自己的小公司,积累一定的齐家经验之后,再来治国。要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修身”所得的理论知识,联系到“齐家治,不能空谈齐家治国,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正视现实,不要好高骛远,对自己的齐家治或能力,要“高值低估”,要认识到自己能力的有限性,遇有失败或挫折不要气馁,要有“失掉战役”却能“赢得战争”的大智大慧精神;另一方面也不要太现实化、太认命化,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低值高
修身治国平天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