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儒家“三礼论”: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儒家“三礼论”: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来源:上海成昊(微博)论”的主要内容,除了管玉的职能机构、古代玉器的形制及意义、古玉的各种不同用途而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即用玉规矩。我们可以想见,在三代之时,玉是重要的政治用品,代表着天地人神,具有崇高的地位。那么,古人在使用玉器的时候,一定是非常严肃,不能有丝毫的轻率亵读之举。而且,大凡使用玉器的礼仪,一定是非常庄重的场所,人们以凝重的心情奉玉为神灵,也自然会有一个共同遵守的现矩,关于这个用玉的规矩,将“三礼玉论”的有关文字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鉴玉尚质。凡是在礼的规定之中所使用的玉器,所着重的是玉的质地和造型寓意,就是说要突出玉的美质和形意。要达到这一要玉器的表面就必须朴素少效,不允许雕刻繁得四纹样,以免影响玉质的表现和形意的表达。《礼记•礼器》;有以素为资者,无敬无文......大圭不琢......此以素为贵也。《礼记•郊特牲》大圭不琢;美其质也。意思是很明白的,在礼中所使用的玉器以质素为珍贵。代表天地神灵及率礼玉;是最崇高的玉器,向当没有纹饰。如天子所使用的大圭,在形制上是严格按照礼的要求制联。大圭的表面不需要纹样装饰,所需要突出的是玉的美质。事实上玉器的纹样变化万千,若雕刻得四好;反而影响了玉的天然美质的表现,古人对这个规律是非常注重的。在这个问题上,《周礼》也吸相同的观点:璋,邸射,素功。这里讲的素功,如就是不加雕饰朴素无华的意思。三礼所论之玉,大都遵循了这个原则。古人崇玉以素为贵,不以纹饰为美的标准。于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原因,当时有明敬无文的信仰。二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审囹意识。本来古人认识玉就是从被玉的美质所吸引开始的。充分利用工艺材料美的风格,最大限度发挥这个属性,是相玉理玉的重要法则。这个法则沿用至今曰,并成了衡量所有工艺美术品艺术品质的标准之一。我们的祖先最早总结了这个理论,并且把这个理论用于礼器的规定标准、写进国家的典章制度之中,不仅成为玉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对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第二个方而是执玉尚谨。这是要求上自天子下至朝臣;凡是在执持玉器的时候,都必须神情庄严、姿势规范,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随便及不禁之态。在这方面,《礼记•曲礼》记叙了几策很有意思的规定。其一是:“帷搏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帷薄乃吧帘,堂乃客堂,趋是小步快走的意思,这是对行走动作的一种规定。古者讲究礼节和仪表,君子要讲究风度。在礼仪场合,无论是在幄帝之外还是在大堂之上,都不允许快步行走。当手捧正器的时候,跨步动作必须做到稳健协调、从容不迫,否则便于礼不合,失掉规矩,同大不敬。其二是:受珠玉者以掬,受弓箭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受是接受之意,掬乃鞠躬之态,快是抱服,挥乃挥动也,这是对接受货赐和馈赠者的一种动作规定。在接受大礼的时候,见受珠玉的人要身体前倾,作鞠躬之状,两手平举至头部以上而共承之。接受弓箭者要用双手托起施取来承接。用玉说饮酒的人要注意不能随意摆动手臂和身躯,防止产生酒杯晃荡和投酒等不告礼仪的后果。其三是:“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挪币、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主器即尊者之器,这出面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最尊贵的人所使用的玉器,另一种是指话器中最尊贵的玉器这是对执持玉器的姿势及有关前进动作所做的规定。就是说,凡是在执持至伸至贵的玉器时,要以相当做

儒家“三礼论”: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435638
  • 文件大小72 KB
  • 时间2019-02-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