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作者简介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东边日出西边雨,③沉舟侧畔千帆过,④旧时王谢堂前燕,⑤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诗文名句选读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道是无晴还有晴。病树前头万木春。飞入寻常百姓家。我言秋日胜春朝。解题: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西塞山风光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读诗歌 理解大意【韵译】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为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咏史怀古诗鉴赏三步曲1、弄清史实:写了什么人和事?2、体悟主旨: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3、分析技巧: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旨?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西晋伐吴要统一全国,公元280年,西晋大将王濬率水师从益州(成都)出发,沿长江顺流而东,向东吴发起了毁灭性的打击,也是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最后一战。但东吴力拒要割据江南,而且要借长江之险要在江中设置铁锥,在江面上设置铁链妄图阻挡住西晋的攻势。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被西晋所灭。弄清史实写了什么人和事?体悟主旨补充写作背景: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党争激烈、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而这首诗写于824年,割据势力重新抬头,当时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这首诗。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从西晋灭吴角度:警告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不要违背历史潮流。从东吴覆灭角度:提醒骄奢腐败的唐王朝要吸取教训体悟主旨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
西塞山怀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